《國際產業》先買後付巨頭走過低谷 Klarna力拚上市

【時報-台北電】「先買後付」先驅Klarna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席米亞柯斯基(Sebastian Siemiatkowski),掌舵20年來經歷許多難關。從競爭對手崛起、公司估值暴跌,再到近期美國關稅政策打亂赴美上市計畫,他仍然堅信,Klarna有朝一日能成為規模與谷歌相當、市值數千億美元的企業。

2005年,年僅23歲的席米亞柯斯基與兩名瑞典企業家阿達爾伯斯(Niklas Adalberth)和雅各布森(Victor Jacobsson),共同創辦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矢言為客戶提供更友善的線上付款體驗,挑戰傳統銀行與信用卡公司。如今Klarna已經成為「先買後付」(Buy Now,Pay Later)的代名詞,讓使用者在購物後將付款推延到月底,或是透過零利率分多期付款。

但席米亞柯斯基將Klarna打造成「先買後付」巨頭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面臨著大型對手PayPal搶市、美國Affirm和澳洲Afterpay新興對手崛起,也經歷公司估值崩跌85%的窘境。

Klarna曾是疫情時期的市場寵兒,在軟銀主導的募資輪中估值攀升至460億美元頂峰,但2022年募資估值縮水至67億美元,因為高通膨和高利率重創投資人對高成長科技企業的信心。擁有Klarna 7%股權的席米亞柯斯基一度躋身億萬富豪之列,隨著公司市值下滑,身家也跌出億萬富豪榜。

2022年Klarna面臨財務難關,席米亞柯斯基不得已宣布裁員10%,他認為那次裁員是擔任執行長以來做過最艱難的決定。他說:「做這項決定非常困難,我沒有料想投資人信心會轉變這麼快,把我們估值從非常高降到非常低。」他在裁員後強調,Klarna是一家比傳統用卡公司更卓越的企業,且「極度抗衰退」。

席米亞柯斯基上任來經歷各種高低起伏,仍看好公司前景。他在受訪時表示:「任何時刻我捫心自問:Klarna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與谷歌規模相當的公司,成為市值數千億美元的企業?我仍然瘋狂的認為這可能實現。」

席米亞柯斯基近幾年來一直努力重振公司估值。Klarna的主要營收來源是向商家收取的服務收入,以及計息的融資方案收入與廣告收入。該公司2024年營收年增24%至28億美元,並且轉虧為盈,呈報淨利2,100萬美元,相較於2023年淨損2.44億美元。

今年3月稍早Klarna向紐約證交所提出募股說明書,該公司尚未公布IPO價格區間或是上市日期。然而川普對等關稅一出,打亂Klarna籌備多時的赴美上市計畫。Klarna在提交給美國證交會(SEC)的報告提到關稅對業務的潛在衝擊。

研究公司PitchBook研究主管帕特爾(Nalin Patel)表示:「IPO對公司而言帶有風險,因為股價可能快速波動。公司上市前與投資銀行的交涉曠日費時,而且成本高昂。」

若這次IPO成功,不僅能為席米亞柯斯基與創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等早期投資人帶來豐厚報酬,還能拉抬員工手中的股票價值,有助提振公司士氣。(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文/顏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