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專家專欄
全球股市上週維持高檔震盪,雖然維持多頭格局,但許多股市乖離率大,上週五市場已經出現修正壓力。歐洲、美國、中國都傳出疫情升溫現象,更增添短線變數。
股友小陳天天熬夜變成熊貓眼,台股上萬五以後震盪加劇,成交量直飆三千多億,每天上沖下洗二三百點是常態,做當沖的他除了看日盤還要盯夜盤,直嘆現在股票族比上班族還累,每天加班到凌晨五點。
萬寶投顧陳子榕指出,週四(1/14)市場最關心的莫過於「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TW)法說,從之前股價驚驚漲來看,台積電去年第四季財報果然繳出優於預期的漂亮成績單,去年一整年賺了將近2個股本,今年第一季產能利用率仍穩居高檔,淡季不淡,營收預估成長0.16~2.5%。
台股漲到15769點,直逼「萬六」,電子股扮演中流砥柱,台積電(2330)、鴻海(2317)、聯發科(2454)、日月光(3711)、台達電(2308)等護國神山群發威。
台幣升破28,央行臉書呼籲「同舟共濟穩匯市大家一起來」,持續買匯阻升,並放出等量新台幣,使市場游資水位上漲,又為了避免公債市場殖利率持續下跌破「0」,也沖銷游資。2019年底,央行定存單餘額7.7兆,一年多以來沖銷暴增,墊高餘額水位,1/11創下歷史新高紀錄9.4兆台幣。近期3天期定存單利率低到0.09%,若央行不操作,公債殖利率可能已經跌到負數,台股會如何呢?一定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美國無限QE印鈔,豈不是逼大家都來炒股呢?
我母親從65歲過後即因氣喘與肺功能大幅降低而多次進入醫院急診室並頻繁住院。早年時,她自己沒有規劃購買任何醫療險,只買過一張人情保單:儲蓄險,繳費期限15年,還好我在她55歲時,自己幫她買了一張以10萬元終身壽險為主約,附加終身日額給付住院醫療險,保額為1000元/天,以及附加100萬元意外險及2萬元上限的意外傷害醫療險,讓這幾年因病而頻繁住院的她,不至於增加太多的醫療財務負擔。
1月14日的下午,台積電召開了法人說明會,除了公告去年第四季單季每股獲利達5.51元、全年稅後純益大賺逾5000億元、每股賺近2個股本之外,還公開宣布了另外3件事。
台股今日開低震盪,最低下跌149點,盤中反彈最多只剩跌9點,上下震盪140點,三大指標股台積電和聯發科收黑,鴻海收紅,終場加權指數是下跌62.7點,收在15707.1點,成交量較前一日略增為3885.4億元。
2020全年金控自結獲利出爐了,累積稅後淨利賺了3790億,超越2019年的3500億,成長8.3%。如果單看金控整體獲利數字,可能還以為降息根本沒影響,不過如果把各家獲利數字攤開來比較,差別就很明顯了。
今天的兩大財經報紙都在頭版刊出來2020年的營收資訊,工商時報的頭版頭條是:「上市櫃去年營收創3高」,經濟日報的頭版頭條是:「上市櫃去年營收創高」,兩大報的焦點都是在上市櫃公司的營收,原來台股其實是有基之彈。
2021開年第一周,全球股市呈現大漲走勢。美國總統交接程序啟動、參議院選舉落幕,藍色全面執政,市場期待更多財政刺激方案,推升股價創新高。但疫情持續升高,也讓更多國家進入封鎖狀態,只是資金充沛讓行情欲小不易,包括歐洲、中國、新興股市都隨之上揚。不過,也要慎防股市短線漲多後的拉回整理。台股衝上15000點歷史新高,台股基金也笑呵呵,由於短線漲多,可等回檔再進場,或是定時定額布局。
本周小花平台從許多人容易忽略的「現金流」計算,再到一般人最常犯下的「多餘無益消費」,進一步分析不論是高薪科技業工程師或是低薪小資上班族,都可能會誤踩的「理財迷思」!
歐美疫情更嚴重,看台灣照樣有跨年演唱會,上班、上課、上餐廳一切正常,他們覺得匪夷所思,年初「紐約時報」報導台灣民眾的生活正常到宛如電視影集「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中的「平行時空」。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2.58%非常漂亮,和大陸的貿易額為1951億美元,比前年增加12.9%,出口到大陸1367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額的43.8%,比馬政府時代還上升了3.8%。去年大陸GDP成長率超過2%,Q3達4.9%,比台灣Q3更高,今年可能上看8%,兩岸都控制住了疫情,和歐美形成大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