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尊重專業 政治不應插手電價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3月底召開會議後,強調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引發國際經濟及物價波動隱憂,決定今年上半年電價不予調整。適逢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戰開打,4月開始的電價維持不變,讓民眾與企業暫時鬆了口氣。

儘管如此,台電累積虧損嚴重仍是事實,審議會舉行前兩周,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若用韓國電價來算,去年台電不僅不會虧411億元,反而會賺1,539億元;經濟部長郭智輝於立院備詢時說,調整電價勢在必行,但不會漲得像韓國那麼高。由於立院始終未同意政院編列的撥補預算,加上台電與經濟部均指出電價偏低,一直到會議前數小時,外界仍在猜測電價漲幅是6%或低於6%。最終做出的凍漲決議,跌破眾人眼鏡。

與過往不同的是,審議會以全球政經情勢不佳為由凍漲電價,尚屬首次。細究此決議,再對照會前經濟部與台電極力爭取調漲,審議會似無意解決台電財務問題。特別是決議但書中要求經濟部,全力爭取立法院支持撥補台電預算,以穩健台電財務體質及穩定經營,逾越自身權限、又「恰巧」符合執政黨作法的發言,若說無外力介入審議會,實難取信於人。

從現實面來看,台電累積虧損已超過4,500億元,以今年前兩月虧損達174億元來看,若持續凍漲,台電累積虧損將在年底突破5千億元,瀕臨破產。

從政治面來看,過去兩年四次電價調漲,導致通膨嚴重、民怨浮現;此時調漲不僅加深民怨,更可能澆熄大罷免的火頭。而凍漲電價更能歸責在野黨刪減撥補預算,以致台電財務進一步惡化,閃躲能源政策失當導致巨額虧損的指控。政治面的謀略,恐才是此次電價凍漲的真正原因。

綜觀民進黨電價策略,政治優先向來不少見,尤其選舉的關鍵時刻。前總統蔡英文執政不久,經濟部2016年9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下半年電價不調整,當年台電營運良好,貢獻了493億元至「電價平穩基金」。2017年起,因連三年虧損,期間平穩基金回補逾700億元,但電價因選舉干擾未調漲,經濟部稱尊重審議會,官員卻又提前放話不讓漲。電價終在2019年調漲3%,是蔡英文第一任期內唯一一次漲價,但也違反了她競選時不漲電價的承諾。

其後兩年,電價回歸凍漲。直到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國際燃料價格飆漲,6月出現六年來第二次調漲,平均漲幅8.4%。不過,當年下半年再度凍漲,電價平穩基金在這一年用罄,台電還繳出虧損2,265億元的財報。2023年台電自行增資1,500億元,並接受政院撥補500億元,但審定決算仍虧1,977億元;即便台電虧損嚴重,這一年僅上半年電價調漲11%。去年台電自編決算再虧411億元,除了增資1,000億元因應,上、下半年電價都調漲,分別為11%與12.5%。

由於巨額累積虧損無改善跡象,政院除去年提出追加預算1,000億元,更打算今年撥補台電1,000億元,但能源政策錯誤導致虧損,在野黨不認同由全民買單,兩案均未獲得立院同意。一如預期,今年前兩月台電持續出現赤字。在撥補無望,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性,調漲電價應屬最後可行手段,未料作出凍漲決議,不僅不利後續營運,未拆除的未爆彈將使下半年審議會更難處理。何況下半年電價若受關稅大戰影響,不容大幅調漲,難道要續戰立院,要求同意撥補?

能源政策已到非修不可的地步,漲電價或撥補終究填不了財務黑洞。這兩年啃食台電財務最劇的已非化石燃料,而是拋棄便宜核電、外購昂貴電力,特別是簽訂20年長約的高價風電與光電,而此項費用還會隨裝置容量擴充而增加。

政治力介入電價審議會阻漲,台電成了破產定時炸彈,倒楣的依舊是全民。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
台積赴日設廠拍板 化工股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