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衝擊報稅2】0050、00919也要繳稅!ETF存股族「合法避稅」 掌握3要點
近年「存股領息」蔚為風潮,高股息ETF更成為小資族與退休族理財首選。不過要注意,無論是投資個股還是ETF,如0050、00919,只要是「國內標的」,其所獲股利所得都需納入綜合所得稅申報,若單次領息金額超過新台幣2萬元,還會被課徵2.11%的健保補充保費。對定存族、存股族而言,股利所得課稅方式怎麼選?如何在領股利的同時更節稅?《Yahoo奇摩財經》掌握報稅眉角,帶投資人聰明領息、省稅兩不誤!
延伸閱讀:【川普衝擊報稅3】不小心犯了「4大錯誤」!不想挨罰補稅 3招搶救
要點一:股利課稅方式二選一 適用族群大不同
自2018年起,台灣居住者投資台股所獲得的股利,可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開計稅」擇一申報:
合併計稅:股利併入其他所得後,依5%至40%的級距課稅,但可享有8.5%股利可抵稅額,年度抵稅上限為8萬元,較適合所得稅率低於20%的中低所得族群,甚至可能獲得退稅。
分開計稅:將股利單獨以28%固定稅率課稅,適合稅率達30%以上的高所得族群,可避免總稅負拉高。不過需留意,若採此方式申報,無法適用長照扣除、租金扣除等「排富條款」。
舉例說明,若小張去年領到台積電(2330)股息12萬元,選擇合併計稅則可抵稅金額為12萬 × 8.5% = 10,200元;若選擇分開計稅,則直接課28%稅,稅負為33,600元。兩者哪個划算,要看小張的其他所得落在哪個級距。
要點二:善用季配、月配ETF 分散領息避開2萬元門檻
依據健保制度,只要單次領到的「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超過2萬元,就需繳交2.11%的補充保費。因此,選擇季配或月配的ETF,將股息拆成多次領取,有機會避開補充保費門檻。
以小明為例,去年分別投資A、B兩檔ETF,各領到5萬元。A採季配息,5萬元分四次配發,每次約1.25萬元,未超過2萬元門檻,免補充保費;B採年配息,一次領5萬元,超出門檻,需繳1,055元(5萬 × 2.11%)補充保費。
此外,有些ETF的配息並非全來自股利,也可能來自資本利得或收益平準金。其中資本利得與平準金免稅,但股利部分仍需課稅與繳交補充保費。
要點三:留意ETF或基金投資標的 海外所得另有計算門檻
若ETF投資標的是海外資產(如美股、美債),其股息屬於海外所得,不須繳納補充保費,但仍須留意最低稅負門檻。每戶若海外所得未達100萬元,則無需列入基本所得額;超過100萬元則需申報,享有750萬元免稅額。
另外,投資基金時,是否屬於境內或境外基金也會影響課稅方式。境內基金投資國內股票配發之股利,可擇一課稅;資本利得免稅。若投資國內債券,則採10%分離課稅。境外基金不論配息或資本利得,均屬海外所得,需計入最低稅負。
交易稅要注意 出借ETF也有節稅空間
除了所得稅,交易稅也常被忽略。股票型ETF每次買賣須繳千分之一證交稅,債券型ETF則自2017年至2026年底暫免課徵,但槓桿與反向債券ETF仍須課稅。
若順利出借ETF且借券人在除權息前賣出,原本應課稅的股利將改以「權益補償」方式返還,屬於證券交易,目前免稅,變相達成節稅。
延伸閱讀:【川普衝擊報稅1】今年要繳多少所得稅?3步驟教你算 3族群「有條件」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