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急診室亂流、崩壞的醫療、治病的悲哀
從春節開始全台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室人滿為患、病房一床難求、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各大醫院急診室宛如一具壓力鍋,醫療體系崩壞危機一觸即發,為免事態更為嚴重,在行政院長卓榮泰要求下,衛福部提出了三策略二改革的解方。
其實,醫院急診室壅塞,一床難求,不是現在才有,只是今年特別慘烈,慘烈現象背後,反映的不是急診室或醫院的單一問題,更深層的是整個醫療體系出現系統性的危機。
而衛福部提出的「三策略二改革」,平心而論,不能說沒有對症下藥,每一項都是醫界倡議很久,甚至是在前總統蔡英文執政時期就已提出,然而執行情形卻是至今依然原地踏步,遲遲未能落實,也導致醫界對「三策略二改革」普遍悲觀看待。
就以二改革的「強化護理人力整備及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為例,「分級醫療」制度,喊了多年,卻無法改變台灣「過度看診」與「越級看診」的問題。究其原由,是因為在台灣就醫根本沒有門檻可言,民眾當然會選大醫院而不是小診所,而且在台灣掛號看診真的是很方便,也讓病人習慣多看診,甚至有人是會「逛醫院」,尋求各方名醫的診治。
所謂「分級醫療」,在台灣真的就只是聊備一格,完全沒有作用。這是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問題。
事實上,這一波的急診室壅塞引爆的醫療危機的導火線,就在健保制度與醫護人力資源分配失衡。當病房因護理人力不足而被迫關閉時,急診病患即使情況危急也無法順利住院,只能被迫留在急診室等床位。
而醫護人力資源分配失衡的現象,也是長期積累的系統性問題。依據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離職潮主要因素包括:薪資待遇與付出不成正比、常態加班身心俱疲、護病比過高及責任制壓力過大等,而問題癥結就出在健保給付制度。
人力失衡又與健保給付制度環環相扣。依據現行健保給付制度,對於藥物或設備是實實在在的給付,雖然近年來健保局不斷壓低藥價,但是只要被健保核可,沒有被特意刪除,藥物與器材的費用通常至少可以回本。於是,大醫院裡夠名氣的醫生就以多看診,用來彌補藥價被砍的費用,結果是造成「過度看診」的現象,也讓人力調度更加失衡。
面對醫護人力資源失衡,政府的因應措施是增設學士後護理系、擴大招生等「開源」政策,以及提供夜班補助等「節流」措施,但都沒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甚至是醫院祭出獎勵金、提高夜班薪資等,也都無法有效留住人,顯然問題的本質已經不是單純的薪資待遇。
在一環扣一環牽動影響下自然形成惡性循環:急診室壅塞、醫療體系出現崩壞危機,以及治病者的悲哀,在加重急診室醫護人員的負擔同時,也直接威脅到病者的生命安全與照護品質。
如果要打破惡性循環的現況,政府真的是要有「逆風」的勇氣,不怕得罪人的決心,真正落實自己提出的「三策略二改革」,確實做到控管醫療分級制、啟動改革健保給付制、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價值,而不只是薪資,執政當局應全面的進行系統性的改革。
特別是,「健康台灣」是總統賴清德的競選政策,賴總統在主持「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一次委員會時即提出「打造健康台灣、落實均衡台灣、實現醫療平權」的願景,而護理人員是維持醫療體系運作的關鍵,穩定的醫療體系運作則是打造健康台灣的基石,因此,唯有真正面對並嚴格執行「三策略二改革」,才能打破現況、進一步穩定醫療體系,也才能實現賴總統的「健康台灣」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