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營利將持續波動!壽險業死差益承壓
中華信評公布「台灣壽險業:營業利益在2025將持續波動」報告指出,隨營業利益組成結構變化,2025年台灣壽險業績效表現將持續波動,利差益仍是主要的獲利貢獻來源,其次為死差益與費差益,不過,由於健康險產品的理賠經驗惡化,壽險公司用以吸收獲利波動的死差益緩衝空間不斷縮小,今、明兩年對壽險業可能造成壓力。
壽險業營業利益依其產生來源主要分為利差益、死差益、費差益與其他差益等四種,中華信評說明,利差益仍是影響保險公司營業利益的關鍵成分,由於市場持續波動、避險成本偏高,且保險公司實現資本利得的機會可能較少,今年利差益趨勢仍難免波動,與亞太區的壽險公司相較,台灣壽險業的獲利能力仍將低於平均水準,且極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近年來隨死差益下滑,盈餘的組成結構出現變化,從2014年~2018年的加權平均結構來看,死差益約58%、利差益37%、費差益5%,2019年~2023年的加權平均則變成死差益約39%、利差益60%、費差益1%,壽險公司用以吸收市場波動的死差益緩衝空間不斷縮小。
中華信評表示,台灣壽險業整體死差益在近期疫情的影響告一段落後,於去年小幅反彈,並預期健康險保單的損失情況可能在2025年~2026年持續惡化,對保險公司的整體死差益造成壓力而下降,罹病風險仍是死差益趨勢的主要驅動因素。醫療險又是主導整體健康險損失的關鍵,若以總保費收入來看,健康險產品在2023年貢獻占比達30%以上的保險公司,其死差益降幅更為明顯。
但新業務穩定的流入且對商品進行即時的改良,應有助於緩解壓力。中華信評預期,隨壽險業者轉為推廣長繳型產品而面臨較大的初年度損,今年費差益將呈現略為下滑的趨勢,且受監理指引及總體經濟因素影響,授評之費差異波動較明顯,也因產品策略與銷售動能變化(如初年度保費變化趨勢、佣金費用結構與保費天期)而受到影響。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
大啖低軌衛星通訊元件訂單 昇達科11月每股賺0.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