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附加價值減少-談關稅對美國產業的衝擊
川普再次當選以來,幾次關稅政策的宣布成效尚待檢視,卻已提前造成華爾街大震盪,上周五美股三大股市均創下2020年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對於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提前反應,向全世界開戰的激進關稅政策,極可能救不了美國的經濟,反而可能是壓垮美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關稅想要迫使產業回流美國,讓美國再次強大,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從2017年開始關稅大戰後的產業發展趨勢,外界關注的焦點是,隨著供應鏈的重新洗牌,許多企業遷離了中國,但其實也有眾多傳統美國企業因此遷出美國。許多企業為了逃避美國的關稅,將生產線陸續遷出中國,使得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進口國,出口到美國成長最快的國家如墨西哥、越南與印度等,同時也從中國進口大量原物料或半成品。
換句話說,中國在整個產品供應鏈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並沒有因美國的關稅政策而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呈現,與此同時,由美國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不但沒有增加,甚至還減少。
例如川普1.0時期,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與鋁鋼,分別課徵25%與10%的關稅,推高了美國汽車製造的成本,除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也降低了美國汽車業的出口競爭力。隨後中國對美國汽車和零件開徵報復性關稅25%,使美國汽車對中國出口成本激增,在此情形下,美國汽車與零件製造業,選擇將生產線遷出美國。如特斯拉2019年在上海啟動超級工廠建設,將部分生產能力移至中國;通用汽車與福特汽車擴大墨西哥工廠產能,同時減少美國本土產量,雖與「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有關,但為躲避美中之間的關稅,更是主要的驅動力。
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當時美國對中國電子零件和成品(如顯示器、電路板)加徵10%~25%關稅,推高了美國組裝廠的成本。再加上中國對美國開徵報復性關稅,使得GoPro將部分相機生產從美國轉移至墨西哥,以規避對雙方的關稅。再如Roomba(掃地機器人)原本在美國有少量組裝業務,因關稅導致零件成本上升,將更多生產轉至馬來西亞。連美國象徵之一的哈雷機車,也將部分摩托車生產從美國轉移至泰國和歐洲。
此外,中國對美國大豆、豬肉等農產品開徵25%的報復性關稅,導致美國農產品出口銳減。
大豆出口從2017年的3,100萬噸降至2018年的1,400萬噸。美國豬肉加工企業為了出口到中國,只能遷移並擴大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產能,大豆加工企業考慮在巴西或阿根廷設廠,以供應中國的需求。Under Armour等運動品牌原計畫在美國擴大生產,但關稅推高成本後,轉而增加越南和印尼的產能。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就這樣一點一滴的流失。
為什麼川普2.0首先對墨西哥下手課高關稅呢?是非法移民與毒品管制嗎?事實上,應和美國產業外移到墨西哥的關係更大。
因為美中關稅大戰後美國的貿易赤字並未減少,而墨西哥成為美國與中國競相前訪設廠的國家。以川普一貫的鋸箭療傷法,墨西哥當然必須拿來祭旗。
川普1.0的經驗已證明,關稅與預期促進產業回流美國的目標相反,某些領域反而加速了美國產業的外流。美國現階段整個社會的最好情況,是經濟緩著陸,川普2.0卻像一頭出閘的猛獸,無視於過去的經驗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市場每天不斷的出現震撼教育,卻沒有正面具體的成果,股市大跌、通膨蠢蠢欲動,後果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