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山北路七段每坪24萬、一路買到68萬…劉亮佐換屋術讓「資產翻數倍」:只愛天母生活圈|好宅報報
居住問題一直是政府重要政策,早期興建各種政策住宅,近年則轉向住宅補貼與社會住宅,當年的眷村與國宅,可說是台灣戰後城市發展的縮影,承載無數家庭的遷徙記憶與時代變遷。從板橋大觀路老眷村的搬遷,到台北市興安國宅的精華歷史,西寧國宅的靈異傳聞、湖光國宅的動人賣屋故事……有的人從大陳社區拆遷中獲得新居,還有人憑房地產翻身,卻不忘眷村的互助精神,而才女陸玉清則將忠貞二村的記憶寫進戲劇。本期好宅報報收錄10篇「政策宅」溫韾故事,讓我們一同體會感受台灣人遷徙與安居的歷史。
【文/Angela】演編導三棲藝人劉亮佐是警眷之後,昔日演出舞台劇《寶島一村》、執導《六公里的返鄉路》,總有意無意將兒時住在眷村的回憶融入作品中。劉亮佐透露,兒時就住在萬華長順街立體眷村「人壽一村」,與吳倩蓮成鄰居,因父親早逝,街坊鄰居的互助情誼,讓劉家人捨不得搬離,買下17坪警察宿舍當起家厝,直到劉亮佐27歲在親戚介紹下,才舉家遷居天母,隨著時間推移而上漲的房價,成為劉家的換屋一桶金。
17坪警宅 吳倩蓮當鄰居
「以前住眷村,家家都夜不閉戶,也不用裝鐵門,小孩隨時能去鄰居家串門子。」即使早已搬離,劉亮佐的手機LINE仍保留「人壽一村」群組,這裡除了有和他和父親滿滿的親情回憶,父親驟逝後,鄰里間的相互幫助,也讓他對眷村生活記憶與溫度難以忘懷,「現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像以前那麼直接,人際關係變得疏離而複雜,回顧歷史有機會讓世界更溫暖。」
劉家祖籍河北,父親在抗日戰爭時投筆從戎,曾參與國共內戰,隨國民黨撤退到來台,退伍後轉入警察體系,「我爸很重視小孩的教育,甚至因此拒絕輪調、放棄升官機會,當年警察薪水不算太好,月薪不到1萬元,他還是咬牙送我們念一學期就要1萬多元學費的再興私校。」劉亮佐1歲時舉家搬到萬華的人壽一村,這也是當時政府興建,專門提供給警察住的宿舍。
早年,萬華曾是台北市最繁華的行政區,毫不遜於現今的信義區,房價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警察宿舍因腹地有限,只能向上發展,形成當地人口中的「立體眷村」,4棟5層樓圍成口字型建築,中庭是警眷們辦活動聯絡情感與小孩們玩耍的安全空間。劉亮佐14歲時,在大同分局當督察的父親因心肌梗塞驟逝,當時已是全村最高官階,「父親過世後,鄰居對我們家或多或少都很願意伸出援手。」
眷村人才濟濟,吳倩蓮與緯來體育台台長文大培都是劉亮佐的兒時玩伴,「倩蓮姊還是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學姊,後來她因為工作而修學,我們還當了3年同班同學。因眷村離淡水河不遠,每逢颱風天堤防必淹水,大水最嚴重時會淹到成人胸口,社區一樓皆有墊高,劉家因在二樓躲過水患,17坪警宅只能隔2房,劉亮佐獨享一間房,妹妹則和母親同住。
換屋離不開天母生活圈
「後來母親家族的親戚在天母有公寓,有意轉售,我們才賣掉人壽一村的房子,換屋搬去天母。」因是公寓頂樓且有頂加空間,空間上還算寬敞,劉亮佐坦言:「學表演藝術的人對數字不太有感覺,我對理財算是一竅不通,加上個性相對保守,不太敢投資股票,最多就是存錢。」存到一桶金後,家人幫劉亮佐在台北市慶城街買了一間房,出租當包租公。
結婚生子後,因小家庭需要有較大的空間,劉亮佐才在37歲那年賣掉慶成街房子,以1170多萬元買下47坪大樓住家,「當時SARS很嚴重,房價跌得一蹋糊塗,中山北路七段單價才24萬元。」隔了六七年,離婚成了單親爸爸的劉亮佐為了就近與家人相互照應,跟隨妹妹腳步買下忠誠路一層一戶新屋,以每坪68萬元購入。
「演藝圈很多前輩投資房地產有成,我自己從沒想過要靠房地產致富,過往買房經驗多半是為了自住需求,唯一一次的包租公經驗,管理慶城街房子我也管得七零八落。」但透過這幾次換屋經驗,讓劉亮佐嘗到房價在短短幾年間翻倍漲的紅利甜頭,讓他更積極把多餘的閒錢投資房市。
喜歡天母封閉型生活圈的劉亮佐,在寶貝女兒典典出生後,又和妻子趙小僑聯手砸3000萬元買下天母60坪中古屋,他笑說:「天母有3間百貨公司、電影院,學區也好,公園又多,馬路又寬,搬來這邊就真的很難再搬離。」
「我與政策宅的故事」相關文章:
Sponsored by:台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