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浮洲眷村搬到捷運宅!14年前賣掉「健華新城」房價已翻三倍 祖孫同感:好後悔|好宅報報
居住問題一直是政府重要政策,早期興建各種政策住宅,近年則轉向住宅補貼與社會住宅,當年的眷村與國宅,可說是台灣戰後城市發展的縮影,承載無數家庭的遷徙記憶與時代變遷。從板橋大觀路老眷村的搬遷,到台北市興安國宅的精華歷史,西寧國宅的靈異傳聞、湖光國宅的動人賣屋故事……有的人從大陳社區拆遷中獲得新居,還有人憑房地產翻身,卻不忘眷村的互助精神,而才女陸玉清則將忠貞二村的記憶寫進戲劇。本期好宅報報收錄10篇「政策宅」溫韾故事,讓我們一同體會感受台灣人遷徙與安居的歷史。
【文/楊茲珺】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二段近萬坪的綠地,現稱為「浮州親民公園」,但早在20年前,這裡名為「力行新村」,是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為安置軍眷所築成的眷村,外省第三代Anny在這裡出生、長大,而後在2006年、跟著外婆移居到政府興建的眷宅「健華新城」,不過外婆在5年限售期一過後、隨即售屋變現,錯失了10多年來的房價飆漲。
買下眷村使用權 占地百坪
Anny的外公是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遷移來台的外省人,安家在板橋小公寓、從鐵路局工作退休後、相中眷村有天有地的居住環境,就在「力行新村」旁的小區「慈仁一村」,買下一戶使用權,占地約百坪,不僅有前庭後院,房屋格局為四房一廳,相當寬敞。
由外婆撫養長大、1980年生的Anny,至今仍相當懷念眷村的起居空間:「小時候同學來家裡玩,都很羨慕我們家空間很大,也不怕吵到鄰居。」儘管屋況不是太好,但是透過孩子天真目光,也不構成困擾:「原本是瓦楞屋頂,但是常有老鼠鑽來鑽去,後來就改成鐵皮屋頂,一下雨就叮叮咚咚非常熱鬧,還有好幾次大淹水都淹到小腿肚了,記憶深刻。」
到了90年代,眷村房屋屋齡已逾50年,居住品質益發低落。1996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政府計劃興建軍眷宅、供眷村居民遷居,Anny回憶,不少鄰居不知道還要等多久才能入住新屋,就提前賣掉原眷宅的地上權,現金落袋搬離眷村,Anny與外婆則是住到最後,「當時我們就像住在空城,治安變差、遭了幾次小偷,周邊空屋甚至有遊民進駐。」
外婆缺錢賣屋變現
直到2006年,外婆帶著Anny一起入住座落在板橋文化路一段的「健華新城」,步行到新埔捷運站只需5分鐘,「地段好、房屋新,三房兩廳兩衛含車位,還有前後陽台,棟距寬敞,不需要再付任何錢就可以入住。」然而,外婆考量手頭缺現金,2011年以1200萬元售屋變現,決定移居東部、投靠女兒過退休生活,而後Anny也隨著外婆、母親,一同移居東部生活。
未料,大台北房價一去不回頭,如今社區房價已經漲到3000多萬元,外婆偶爾提及這間房子就神傷,懷念著北部的便捷交通系統,比較適合退休長者生活。目前在東部從事房仲業的Anny則後悔,當初實在該咬牙借錢,把外婆的房子買下來!她認為,地段好的房地產,才是可長期持有、可傳世的好資產。
「我與政策宅的故事」相關文章:
Sponsored by:台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