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李嘉誠賣港口」成為企業家的預警
3月4日深夜,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突然公布,把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博亞、克里斯托巴兩個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以228億美元出售給美國貝萊德(BlackRock)為首的財團,數日後卻遭大陸媒體痛批李嘉誠出賣國家利益,官方也表態將依法審查,讓李嘉誠與長和捲進國際地緣政治風暴,也掀起美中新一輪的海權較勁。
縱橫商場70多年,李嘉誠的投資布局與時局判斷眼光向來精準獨到,更是歷來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座上賓。該案可讓長和落袋逾190億美元,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也可規避中美衝突帶來的政治風險,從商業角度來看,稱得上是一椿精彩代表作,因此消息傳出後隔日長和股價飆漲。
1997年香港回歸前,長和透過競標拿下巴拿馬五個港口中的兩個港口(其餘三港口分屬美國Carrix、台灣長榮、新加坡PSA)25年經營權,於2021年續約。巴拿馬運河的國際樞紐地位重要,但去年整體港口業務收益僅占長和總收益9%,本次交易的43個港口多數是低收益的港口,巴拿馬運河近年也在乾旱缺水、高額通行費下收益不如以往,其利潤只占長和總利潤約1%。
加上川普誓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讓該運河成為燙手山芋。美中對峙情勢嚴峻之下,不難想見,李嘉誠此舉應是「基於政治考量後的商業決策」。
再從貿易角度來看,中國僅有橫跨太平洋到美東港口必須走巴拿馬運河,這部分貨量少。中國貨貿航路主力在日韓、東南亞、澳洲,以及通過蘇伊士運河到歐洲。但美國每年有多達40%的貨輪運輸量通過該運河,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的經濟命脈,更為貼切。
那麼針對長和賣港口,中國高層的憤怒從何而來?綜合各方分析,一是李嘉誠打亂了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其次是中國欲以長和旗下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作為對美談判籌碼。
這些年中國邁向海權強國之路,2008年央企中遠集團取得歐洲最大客運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部分港口的經營權是一個重要事件。習近平上任後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此後透過合作、收購、租賃等方式積極介入各國重要港口。最新事件是去年11月習近平在祕魯出席由中國央企投資的錢凱港開港儀式,這是中國與拉美國家合作,希望創造完全繞過北美的貿易路徑。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報告指出,中國在全球67個國家布局110個港口,其中,中國擁有或經營的港口有37個國家的78個港口,長和就占其中的33個港口。不同的是,中國政府的布局是透過央企國企,動用的是來自國家的錢;李嘉誠是靠著自己的真金白銀與前瞻商業眼光。若長和出售其全部海外港口,就意味著中國在海權港口資源上將瞬間丟失40%,更增添了美國對抗中國的籌碼。
在美中兩強拉鋸下,李嘉誠賣港口原定的4月2日被迫延期,後續發展尚未可知,能確認的是各方動作將層出不窮。稍早傳中方已與陸港一些億萬富豪及國企接洽,探詢是否有興趣收購這些港口,最新消息傳出,可能由義大利航運巨頭Aponte家族接手。
上個世紀香港「四大家族」的創辦人打造「東方之珠」的歲月,如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郭得勝(新鴻基)、鄭裕彤(新世界發展)、「四叔」李兆基(恒基地產)均辭世,如今剩李嘉誠仍在奮力一搏。
2015年中國官媒曾發文以「別讓李嘉誠跑了」,批判其拋售中國資產轉戰歐洲,李氏卻因此躲過數年後的房市風暴。「李超人」能否再次突圍?尚未可知,但在美中角力下,企業左右逢源的美好時代已經宣告結束,「李嘉誠賣港口」,就是最好的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