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槓 晶片出生證明成重點

美國掀貿易戰劍指中國,半導體晶片作為戰略資源,政策變化將左右終端產品價格。美國總統川普將於一周內宣布半導體晶片課稅標準,中國大陸則已針對美當地流片(Tape-out)晶片進行反制。業界分析,相較拆解終端產品,從晶圓製造開始下手效率最高,不過對美國而言傷敵八百自損一千,是川普半導體關稅窒礙難行的原因。

進一步分析,價值含量最高的主晶片,如CPU、GPU、手機SoC幾乎都由美系大廠提供,陸系晶片以周邊IC、自研晶片及滿足內需為主,普遍課徵的結果,美國受的傷恐怕會比中國重。

IC業者透露,依現行實質性改變標準來看,晶片在哪個地方完成最關鍵的曝光、蝕刻、離子注入等製程,就決定晶片6成以上的價值,而現在先進封裝的重要性也在提升,如TSV(矽穿孔)也會增加其價值,目前來看,高階晶片幾乎都在台灣完成。

ODM業者指出,要去拆解終端產品、針對個別晶片課稅難度太高,從Tape-out工廠來著手,確實是可行的;然而,先進製程晶片生產重鎮都在台灣,如iPhone 16之處理器、5G通訊晶片都由台積電操刀,台積電客戶也多為美系業者,因此川普積極要台積電赴美生產,增加在美製造比重。

不過,中國已經率先動作,10日開始針對美國製造晶片反制,類比IC大廠德儀、ADI率先受到衝擊,另外像英特爾美國廠生產的高端Xeon伺服器CPU、部分處理器,恐怕得委託不在美國的晶圓代工廠生產。

未來若半導體關稅正式上路,台積電亞利桑那廠、三星德州廠等「在美產能」雖可緩解部分關稅壓力,但地緣政治風險與成本攀升,迫使企業重新權衡全球化布局。法人研判,關稅博弈將推升消費電子價格,高階GPU、iPhone等產品漲價成定局。

美國強推製造業回流,只會讓中國大陸加速自主研發,未來半導體產業鏈走向區域化碎片格局。法人推測,未來美國產晶片只要滿足當地需求就會是最平衡狀態,但長期而言,大陸晶片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將不會是美國所樂見。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成:黃小玉價格回不去了
第三代半導體 黃金陣容成形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