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強化減碳「企業難落實、民眾也無感」!學者曝關鍵:缺乏整體評估規劃

國發會日前發布「台灣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強化減碳目標,但對於減碳政策及路徑,仍讓許多中小企業感到困難重重,民眾無從認識甚至無感,實際作法也有落差。對此,學者專家大多認為,政府缺乏具體技術評估,淨零路徑落後國際,應重視跨部門及跨層級的「整體性規劃」,界定減碳是義務與責任,進一步盤點、落實相關作為,才能達到淨零碳排的永續目標。

對於減碳政策及路徑,仍讓許多中小企業感到困難重重,民眾無從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作法也有落差。圖/Getty Images
對於減碳政策及路徑,仍讓許多中小企業感到困難重重,民眾無從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作法也有落差。圖/Getty Images (Yang Liu via Getty Images)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表示,台灣整體淨零目標,尚未看到能解決氣候災難與碳債問題的願景,民眾無從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就難以積極參與淨零與減碳行動;在12項關鍵戰略中,政府雖然規劃綠色金融策略,卻缺乏長期的綠色財政與稅制規劃,若無落實綠色財政與稅制,就違背「汙染者付費原則」,將使落實排碳責任成為空談。

他指出,目前政府僅規劃徵收碳費,尚無碳稅,但受到碳費用途與收入的限制,預期費率會低到缺乏減排誘因,更難接軌國際。

蕭代基強調,「排放源有道德責任去減碳與除碳」,碳稅費減碳的收入應鼓勵公益行為(非碳排放源,卻幫忙移除溫室氣體),而不是「補助及獎勵事業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台灣應留下讓後代得以解決碳債的資金,不應該因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比小,就以為可以慢慢做,反而要進一步了解各個不同技術的減碳與除碳潛能、單位成本、技術成熟度等。

對於中小企業購買碳權的看法,蕭代基向記者表示,中小企業的整體能力、財力確實比大企業來得弱,要開始依據淨零政策規劃執行新的減碳工作,勢必有能力上落差;經濟部工業局、能源局及行政院環保署,都有提供中小企業相關幫助或教育輔導的方法,包括節能減碳、除碳的技術。

不過,蕭代基說,雖然企業可選擇用「買碳權」的方式參與減碳,但碳權也要有人在碳交易市場中提供,才能讓有需要的廠商購買,台灣目前有少量的交易執行;他也認為,購買碳權是初步階段可接受的作法,但不能長期執行,因為任何排放者、排放來源仍有「減碳責任」。

「減少排碳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如果換算成使用的碳權,仍違背責任原則。」蕭代基指出,換取碳權的另外作法,就是除碳,企業可用造林的方式執行「森林碳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他也相信,台灣的森林碳匯有很大的機會,「森林擁有最成熟、最有經驗的除碳技術。」

在中小企業執行面而言,蕭代基認為,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成本較高,可先利用最便宜的「自然碳匯」,再來逐步發展整體的減碳工作;在淨零轉型的策略上,要有成本、技術潛力上的比較,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One of the main street in Sanshia lined by dozen of neon signs.
台灣訂立的2023年淨零目標並不符合轉型的需求,且也需要檢討當前減量目標、背後的科學證據,以及實際執行的效率。圖/Getty Images (xPACIFICA via Getty Images)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減碳潛力的節能仍欠缺新的政策工具,目前台灣淨零策略政策規劃有誠意,但仍不完整且有待改善,尤其針對耗能量最大的重工業應要有能協助落實的政策工具,不能只看新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也要補足過往的知識缺口。

趙家緯指出,目前台灣訂立的2023年淨零目標並不符合轉型的需求,且也需要檢討當前減量目標、背後的科學證據,以及實際執行的效率。

觀察中小企業,趙家緯說,雖然碳排量占整體15%,但減少汙染、節能仍有很多輔導工作;目前主要的關鍵是,除了減碳方法及技術的推進之外,政府各局處也要整合過往的資源及制度,妥善運用已有的資訊,換句話說,針對產業界的減碳政策要有「整理性的戰略規劃」,否則沒有辦法化解企業的焦慮。

另在森林碳匯方面,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張世杰教授指出,台灣設定2040年的自然碳匯增至目標1,000萬噸,缺乏充分的科學估算及實際規劃來達成,尤其清冊中引用的森林碳匯量,是來自2009年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的數據,但森林的碳吸存是隨著環境條件不斷變動的過程,最近關於亞馬遜及非洲熱帶森林的研究都指出「天然林的碳匯能力正逐漸下降中」。

張世杰進一步表示,台灣的自然碳匯每年21.9百萬公噸二氧化碳,這個數字是僅依靠一次的不同林型生長量調查所推估的,以此來做長期的預估,但在科學上不夠充分,因此,應該要啟動第五次的森林資源調查,盤點當前實際的狀況,才能有更精確且符合現況的趨勢估算。

他也提醒,森林成長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並不是一開始植樹就能有碳吸存的效果;農委會規劃的2040年新增1,000萬公噸碳匯量的目標,距離2023年,只剩17年的時間,「我們若現在沒有具體計畫且開始行動,而停留在先想策略再來規劃植樹,勢必來不及達成碳匯的目標。」

A view from above of scooter and car traffic on a major inner city street in Taipei,Taiwan.
推動淨零綠生活低碳運輸,需要跨部門、跨層級的擬定策略,不能依賴單一交通部會來完成。圖/Getty Images (georgeclerk via Getty Images)

至於交通運輸方面,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暨電信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鄭祖睿表示,推動淨零綠生活低碳運輸,需要跨部門、跨層級的擬定策略,不能依賴單一交通部會來完成,且若被拆分與散落在各項策略中,相關的問題難以被全盤討論、解決,更缺乏專業的整合與跨部門協作。

對照新售電動車的目標期程,鄭祖睿指出,國際上普遍在前期會更積極推動、加速擴散,但台灣的目標卻比國際上低10%至20%,明顯不夠積極;此外如充電站普及率、中小企業物流車隊,也常被忽略,產業升級轉型更要有明確政策,來引導企業方向。

鄭祖睿說,台灣的運具電動化策略著重於電動汽機車,但其實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不是單純「一個換一個」,是整個運具數量、大小、碳排放減少轉型的過程,例如電動自行車、電動滑板車、微電車等,都是電動運具可能的選擇,相關的時程與策略應該更貼近「現在就可以行動」的方向。(審核:呂俊儀)

延伸閱讀

再生能源進度未達標!曾文生:預估延後1年、2026年達成「發電占比20%」目標

離岸風電、光電「雙雙未達標」!經濟部:先慢後快,預期2025年設置完成

回應李鴻源越南風電!王美花「手拿風車」破除謠言:拿來和台灣風機比較一樣荒謬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楊絡懸:專訪過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的藝術公益、側寫過英國前首相梅伊的政經脈動。相信不論是企業大老闆、小人物或社會角落,都有值得被記錄的故事,期盼透過深度和廣度的觀察力,帶來最宏觀的專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