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示警台灣恐淪高關稅孤島 學者:台積電沒守好 根本無從談起

【時報-台北電】面對美國對台課徵高達32%關稅,資深媒體人趙少康今天舉辦研討會,討論台灣未來該何去何?多名專家直指,台灣既無邦交也缺乏自由貿易協定,在全球貿易新秩序下將成「高關稅孤島」,不僅重創出口,未來恐將進一步衝擊內需與產業根基。

趙少康9日邀集前行政院長陳沖、東吳大學商學院教授朱雲鵬、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聶建中,共同參與「32%關稅,台灣何去何從?」研討會,剖析當前國際經貿態勢、川普關稅策略背後的選舉考量,以及台灣政策應變的實際路徑。

陳沖指出,台灣是遭遇關稅重擊的「孤島」,不僅與美國無邦交,亦缺乏自由貿易協定(FTA)作為保障,處境極度脆弱。他強調,美國這波關稅措施分為兩層,關鍵在於「對等關稅」概念,但台灣既無FTA也未列入美國主要談判順序,立場遠不如其他有邦交國家。他呼籲政府必須務實面對國際現實,推動多邊經貿布局,尤其應加快與中南美、歐洲及東協國家的談判節奏,尋求突破口。

陳沖坦言,雖然過去曾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FTA,但氣氛與環境早已不同,兩岸關係與國際氛圍的惡化,使得台灣處於愈來愈邊緣的位置。他呼籲未來談判策略應以中長期目標為主軸,避免短線補破網式應對。

朱雲鵬指出,中國商品稅負總額已達117%,而台灣則從1.7%暴增至32%,關稅衝擊前所未見。他強調,這波操作本質是一場民粹政治秀,美國內部的選舉與經濟壓力遠超外界想像,對外打擊只是為了對內塑造強人形象。他提醒,民眾常被表面數字誤導,但實際的加權稅率早就充滿誤差,川普明知錯誤卻依舊操作,是標準的政治算計。

他更指出,美國實際進口比重僅占全球15.9%,雖然仍為最大進口國,但並非無可取代。他認為全球化不會終結,只是將轉向「去美國化」,亞洲、拉美與歐洲市場將持續整合。台灣若無法加入這股潮流,將淪為邊緣化的高關稅孤島。

蘇宏達表示,這場關稅戰不僅對台灣傷害深重,更標誌著舊有全球化秩序的終結。他指出,美國在國際上的善意霸權角色正快速瓦解,WTO幾近癱瘓,美加關係也陷入對立,加拿大總理直言「這是一個沒有美國的加拿大」,凸顯盟友對美信任正崩解。

蘇宏達說,最需要被看見的,是企業第一線的壓力與恐慌。他分享,一位在墨西哥設廠的學姊,在川普宣布關稅後短時間內就收到數百萬美元稅單,「根本沒有任何反應空間」,這才是現實。政府若不即時介入協助產業調整,未來可能面臨裁員潮、供應鏈移轉甚至外資撤離。他呼籲行政體系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不能再寫報告、拖程序,企業等不了。」

聶建中提到,川普推動的這波「關稅戰2.0」不是單次事件,而是系統性戰略升級。他表示,從第一次貿易戰開始,川普便以關稅作為談判工具,這次更是直接挑戰全球供應體系。他強調,川普要的不是對等,而是壓迫對手主動讓利,「這不是要公平,而是要談判籌碼。」

聶建中點出,台灣的最大問題在於錯估戰略形勢。他提醒,對美完全開放、毫無反制手段,只會讓台灣成為最容易欺負的對象。他指出,真正的籌碼不只是經貿項目,還包括戰略資源與制度互信,「若我們連台積電都沒守好,剩下的根本無從談起。」(新聞來源:中時即時 張睿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