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者促前瞻立法 揪AI商業化侵權

【時報-台北電】AI模仿動畫大師宮崎駿畫風生成圖像,近來掀起熱潮,雖然經濟部表示,AI大量模仿藝術家風格,尚不涉及著作權侵權問題,但學者認為,AI模仿特定風格進行大量創作且涉及牟利,可能構成侵權;AI專家表示,為保護創作者,我國立法應更具前瞻性,明確定義商業活動使用AI生成的侵權樣態。

宮崎駿堅持手繪創作出無數經典,ChatGPT模仿其畫風生成大量圖像供一般民眾,雖然引起侵權爭議,但近來這波使用AI模仿特定風格生成的圖像,在社群掀起風潮,包括宮崎駿、辛普森家庭等都有,甚至有商家用於廣告宣傳。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賴祥蔚表示,個人模仿特定藝術家風格,若未涉及商業行為、大量創作,確實較難被認定為侵犯著作權,AI則因為常見參考許多圖檔生成,較難看出特定風格,所以一直沒被關注,但它收費提供這類服務,且模仿特定創作風格,可能構成侵權。

AI專家、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宗翰則表示,ChatGPT公司位在國外,若當地政府未納管,台灣對其沒有監管權,自然很難加以管理,若直接禁用ChatGPT,國內也無具替代性的服務,可能導致民怨。

他說,AI的生成品質比不過原創者,但一般人經常看不出差別,現在觀察到有些小朋友發現AI畫得好,加上家長也勸不要當創作者,否則會被AI取代,導致他們放棄創作,AI終究是學習人類,創意有限,若造成人類停止創作,真的是大家要的未來嗎?

蔡宗翰指出,若讓AI取代畫家、視覺設計相關職業,接下來就換其他行業受影響,他認為台灣立法應該更具前瞻性,例如明確定義商業活動使用AI生成圖像的侵權樣態,並設有罰則。至於個人,會希望大家自律並尊重創作者,使用AI模仿生成適可而止。(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蔡佩珈/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