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科學家為何紛紛質疑元宇宙?

元宇宙現在的火爆,既有概念層面(投機)的炒作,也有資本逐利的喧囂。當然,或許也真有一些創新者希望將其衍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下一個互聯網”。

但是,太多的炒作和投機行為已經引起了一部分知名學者、作家、技術人員,以及監管機構的警惕。這裡面,既包括深交所等近期連續下發關注函,要求多家企業詳細說明自身及相關方是否存在蹭熱點、操縱市場、違規買賣公司股票的情形;也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科學家羅森伯格以及臉書前高管Haugen等等。

有網友這樣精闢總結:吹元宇宙最歡的,骨子裡就是一個字——利;批元宇宙最猛的,還是這個“利”。或許,商人逐利是天性,而學者、作家們想批駁的正是不義之“利”。他們究竟誰對誰錯?

元宇宙是不是精神鴉片?

前不久《三體》作者劉慈欣在公開演講中非常理性地“怒懟”了一把元宇宙。

作為三體宇宙的創造者,他對於虛擬世界中的元宇宙有著一針見血的評價:“元宇宙將引導人類走向死路。”他對於元宇宙存在的意義持堅決的反對,在他看來那是一種極具誘惑、高度致幻的“精神鴉片”,並擔憂很多人會因此沉浸在虛擬世界裡固步自封。

這樣的評價,與他崇尚人類去探索真實世界的宇宙有著很大關系。“人類的未來,要麼是走向星際文明,要麼就是常年沉迷在VR(AR)的虛擬世界中。如果人類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實現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這將是一場災難。”

與劉慈欣的質疑不謀而合,一位來自於AR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美國第一位功能性AR系統的開發者、科學家路易斯·羅森伯格(Louis Rosenberg),日前公開發表了一篇評論,對元宇宙的擁躉們提出了警告——元宇宙可能會改變我們所知道的現實結構。

“所謂元宇宙是一個沉浸式VR和AR的虛擬世界,目前是由Facebook等科技公司領頭開發的,可以創造一個看起來很真實的賽博朋克烏托邦。”羅森博格在評論中中表示:“我擔心這些意圖控制基礎設施的強大平台供應商,未來是否在意對增強現實的合法使用權。”

總結一下羅森博格的擔憂,主要是隱私問題、製造分歧和心智障礙這幾點:首先他擔心這個虛擬世界中的第三方可能會引入“付費過濾層”,允許某些商業用戶看到特定的標簽(並非真實的人),例如,這些標簽可能漂浮在每個使用者的頭上,並提供有關他們的信息(廣告主由此判斷是否值得進行投放)。

其次,他擔憂互聯網巨頭利用這一種方式給個人貼上醒目的標簽,甚至會是個人好惡和政治傾向,“這種虛擬覆蓋很容易被設計成放大為重大分歧,排斥某些群體和意識形態,甚至引發人們之間的仇恨和不信任。”

最後,他質疑元宇宙將通過創建一個虛擬與現實相融合的系統導致“現實的消失”。因為在這個系統中,人們很難輕易地放下使用中的VR/AR設備,去進行現實世界的交互。“那些巨頭的想法是,元宇宙可以發展到一定程度,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多數人幾乎不可能一走了之。”回看一下我們目前對於很多“手機低頭族”的擔憂就可以預見到,一旦人們對元宇宙(環境和設備)沉溺,就意味著很多人都將不斷暴露在更多平台供應商想要展示給我們的虛假現實中,“因為強大的虛擬與現實交互能力,生活中所有東西都將被增強現實覆蓋。”

表示擔心和顧慮的海外科技圈大V,不僅侷限於羅森博格一個人。馬薩諸塞州大學的數字基礎設施項目負責人扎克曼(Ethan Zuckerman),上週也公開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怒懟扎克伯克的Meta及元宇宙計劃。說到這位扎克曼,在元宇宙領域的研究方面可是大名鼎鼎,他在1992年作家尼爾·斯蒂芬森推出科幻小說《雪崩》並創立了元宇宙概念後,就發表過相關研究著作,並在1994年就提出了一個元宇宙的早期框架和版本。對於他而言,扎克伯格現在推崇的元宇宙是弊大於利。“Facebook(Meta)推崇的元宇宙,只是讓我們從它試圖建立的一個(商業)世界中無法自拔。”

總之,商人們一旦推崇某些“新事物”,總會透著一絲“淡淡”的銅臭,這也是引發學術界和文藝界質疑的主要原因。只不過科技圈的大V直指商業弊端,而作家則會更悲天憫人,就像大劉曾所說過的:人類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條向內,通往虛擬現實。

當然,通向虛擬現實的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情,只是通向的盡頭究竟是什麼,需要謹慎對待。大劉從來沒有對貝佐斯的藍色起源、馬斯克的SpaceX提出質疑,因為這兩樁“生意”是物理世界的星辰大海——站在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受限於資源和能源的有限,要保證文明不斷發展就必須要眼光放在資源無窮豐富的廣袤宇宙。

在大劉看來,人類能夠走多遠,對於物理空間的知識水平和改造水平也直接決定了文明的高度。顯然,小扎的Meta、谷歌微軟等搶跑的科技巨頭,似乎只願意在虛擬世界的無窮盡中去探索星辰大海(商業價值)了,畢竟在他們看來那是一個無盡的寶藏(超萬億美元市場規模)。

元宇宙究竟價值幾何?

對於商業利益,扎克伯格從來沒有避諱,而且是力圖描述出一個絕對美好的前景。

在公司更名為Meta的同時,扎克伯格在演講中表示:預計未來十年內,“元宇宙”將有10億用戶,擁有數干億美元的數字化商務。而彭博社的行業研究報告預計,元宇宙將在2024年達到8000億美元市場規模;更為樂觀的普華永道則預測,元宇宙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達到甚至超過1.5萬億美元。

對於扎克伯格而言,元宇宙的概念必須是由虛到實,商業利益才能從賣硬件、內容和服務中去體現。所以他首先打造了一個叫做Horizon Home的“家”,讓用戶購買相關VR頭顯和AR設備(Oculus Quest等等),然後進入“家門”,之後再去享受諸如欣賞音樂電影、玩游戲、社交及電商購物等休閒娛樂方式。之後,再把工作場景也移植近來,讓你沉浸這些場景中再去添加更多周邊設備,進而購買更多的“增強現實”服務。這個雪球滾起來,真的有一番“Meta一開、黃金白來”的氣勢。

不過,這些美好的商業前景,在前任臉書產品經理及項目負責人Haugen看來,就有些“虛偽”了。她近日在公開場合對外表示,Meta描述的“元宇宙”概念,只是一個更容易讓用戶上癮且難以自拔的虛擬世界,臉書以前的諸多弊端和陋習——如通過獲取更多個人信息,與商業用戶進行違規廣告合作以及成為網絡壟斷巨頭等都會再現。

“扎克伯克所推崇的元宇宙,其實就是為了轉移外界對其侵犯用戶隱私以及內容監管不力導致社會分歧加劇的質疑,此舉也是在試圖加大壓力,讓歐美監管部門難以對科技互聯網巨頭加強立法和監管。”Haugen強調。或許,這位前員工的話語有些偏激,但是老話講“家裡人才最明白家裡人的那些事”,而如今的Meta也早已陷入外界的眾多質疑和批評中了。

不過,質疑Meta、谷歌和微軟也罷,質疑國內互聯網企業跟風炒作也罷,有一點可能真的無法迴避——元宇宙大概率是要一步一步到來,這就像互聯網的到來一樣。

當年的互聯網曾經引起過太多質疑,也引發過商業世界的無數泡沫,但大浪淘沙後,互聯網的意義和價值也隨之體現。對於元宇宙,就如同要對虛擬貨幣、區塊鏈的發展進行有效監管一樣,元宇宙概念下不可能任由企業野蠻生長,規矩肯定要邊走邊制定,而且過界就要挨打。

這樣的元宇宙,會不會更能避開一些“坑”,減少更多的隱患?

不連線能躲開元宇宙嗎?

如果要問元宇宙主要面對的誰?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說——小年輕唄。

如果繼續問,年輕人接受並融入元宇宙之後最大的隱患是什麼?可能有人會回答——迷上炒股……不對,迷上虛擬人生、忘記真實社會。

不過的確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元宇宙因為有些跑偏(炒作嚴重),因此當下的概念更多是被用來忽悠散戶了。

想關金融行業人士就指出,分析國內外股市中市與“元宇宙”相關企業,大都屬於VR 、 AR 等 TMT 板塊以及游戲、文化傳媒行業。“以國內二級市場為例,這些標的都是經歷較長週期的震蕩、相較於績優股板塊處於相對低位的位置,在當前諸如新能源板塊較高位的情況下資金短期切換至低位的輪動表現。”

那麼,拋開炒作、投機的“雜音”,誰會首先對真正意義上的元宇宙感興趣,或者說哪些人會先為元宇宙買單?

首先,應該是那些曾經對口袋妖怪“Pokemon GO”的AR游戲最感興趣的年輕群體。他們對於增強現實(AR)和元宇宙的融合更容易接受。從本事來看,互聯網巨頭們推崇的元宇宙,本就旨在以自然的形式呈現內容和服務——通過無縫地將模擬景象、聲音,甚至觸感融入人們對周圍真實世界的感知。這也意味著,AR比任何形式的媒體技術都更有可能改變人們的現實感,扭曲人們對直接日常體驗的理解。

回憶一下那些熱衷在街頭玩耍“Pokemon GO”的玩家們的描述,在一個增強虛擬現實世界裡,簡單地走在街上就能變成實體和虛擬的瘋狂融合,而且融合得如此令人信服,以至於邊界將在人們的腦海中消失。人們的周圍會充滿不存在的人、地點、物體和活動,但對他們來說,這些事物似乎都非常真實。

這讓我們不由想起了《失控玩家》中的經典鏡頭和橋段,只不過瑞恩·雷諾茲主演的GUY在鼻樑被打破後,觸碰了一個加血包就能滿血復活,但是帶著頭顯的我們很難會體驗到那種身體上的痛快。或許人們更在意的,是在這個虛擬與物理世界的融合中,找到社交媒體更高層次的快樂。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過濾自己願意(或不願意)看到的事物,來折射或者滿足現實世界中的不快或者空虛。如果增強現實和元宇宙深度融合,有可能將這些情緒放大到難以想像的程度,甚至是危險的情緒狀態。

所以支持者認為,如同互聯網必將到來一樣,未來幾年後人們的現實很可能就是如此:大家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裡,無數層技術之間存在著每個人(線上用戶)和身份信息,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物理世界大同小異,技術提供給人們更多資訊,協調人們與親友的關系,篩選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印象,甚至會影響人們接受的基本事實狀態。這與如今的互聯網很相似,只不過更真實和有趣。

但是同樣對互聯網發出批判的聲音也在告誡我們:這樣的被互聯網巨頭掌控的虛擬世界,依然會存在“被中介”的現象,用戶們越來越依賴於提供和維護元宇宙世界的平台公司(中介方)。當很多隱患被用來商業化時,個人數據和隱私甚至不會被界定為盜用和濫用,而是一種“有效營銷”。這種中介方式在元宇宙中可能不僅用於銷售產品,還被用來傳播謊言和增加分歧。互聯網世界曾經的難題,在“增強現實”技術下有可能將危險放大到更大。

【結束語】

當然,為了避免這些問題,你可以摘掉AR眼鏡或者頭顯,也可以拔掉腦機接口或者大腦芯片(在不久的未來這可能會成為現實)。一旦人們完全依賴於投射在周圍的虛擬信息層,其深陷其中的程度會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避免沉溺其中,其實只需要這幾個簡單的動作,就像我們身邊一些人已經放下了手機,關掉了WIFI。

科技總會不斷進步,而每個人也都可以做出選擇。的確,科技巨頭以方便的名義採用的技術很少是可選的——當它們像增強現實(元宇宙)那樣廣泛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你或許可以嘗試一兩次說不。這樣說並不是要完全否定元宇宙,畢竟這樣的虛擬世界能夠以奇妙的方式豐富人們的生活。我們相信“增強現實”技術在元宇宙的很多場景中能讓新入行的外科醫生技術更好、更熟練和高效,能讓建築工人、工程師、科學家獲得更多的知識源泉。我們也相信,元宇宙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人們娛樂和教育方式,釋放更多激動人心的和鼓舞人心的能量。

但是為了讓這些“美好”真正的到來,我們需要謹慎和深思熟慮地走下去,要意識到那些可能會破壞本應令人振奮的技術背後——商業利益的雜音。這句話絕不是在說Meta,但是“臉書們”曾經的問題必須要引起人們的警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作者:秦軍,編輯:秦言,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