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林子倫:台灣無缺電問題、但面臨每日調度挑戰
面對產業擔憂缺電議題,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7日表示,台灣沒有缺電問題,但需要思考如何管理、引入數位工具進行調度,相較過去擔心中午用電尖峰的供電情形,現在可能會擔心「第二個尖峰」,以彈性調度利用。
林子倫上午出席由台灣ESG城市淨零突破協會舉辦的「放眼世界:永續突破與負責任投資對話」高峰會,分享台灣能源轉型策略,並答覆與會跨國企業人士提問。
林子倫會中指出,從相關數據看起來,台灣沒有缺電問題,今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將因運轉執照到期除役,雖然現在有很多不同的討論及方案,但按照法規它就是必須停下來,而台電現在新增的發電量超過這基準2至3倍,未來需要的是新的調度思維及管理。
林子倫說明,台灣目前整體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為65GW,2024年7月用電高峰為42GW,如果各位是老闆、投資人,已經有65個產能,最高只有42個,還會希望再繼續增加新的嗎?因此,台灣現在面臨的不是缺電問離,而是要如何管理、新的調度,並引入數位的工具。
林子倫續指,「我覺得缺電的論述應該早就要離開,不是缺電的問題,但我們會面臨每天調度的挑戰,這是真的」,因為再生能源到傍晚可能離開,而中午時光電的發電量可能逼近10GW,過去擔心中午時的用電問題,但現在會擔心第二個尖峰,例如現已利用日月潭抽蓄水力機組,將可發電度改用在夜尖峰時段,未來更需要的是這類彈性調度利用。
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也說,政府在討論2035年減碳路徑時,最優先考慮的是台灣的電力需求,現在已經把GDP成長、AI、半導體和相關產業用電需求納入考量,相較2024年用電量達2,830億度,2035年預期會有所成長,搭配深度節能後需維持在3,500億度以下。
蔡玲儀說,在這樣的電力需求下,政府討論能源供給時,因為要推動減碳,因此仍要優先減煤,目標2030年把燃煤佔比降到20%,2035年更要降到9%,過程當中,必須以天然氣取代煤、增加再生能源,包括離岸風電與光電都是未來要努力的,另對於氫能,在討論碳捕捉利用的時候,也要討論如何與氫能結合,這是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嚇!三代全出事 一家9口罹癌「8人已離世」 2大主因找到了
清明連假前又發錢了 符合資格領快12萬 下月還有13筆補助一次看
中路特區最精華地段 「宜誠天玓」高綠覆、頂尖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