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全球政經激盪之下的企業因應之道

全球籠罩在強勢的保護主義和狂熱的民族主義風暴中,企業面對的國際環境難以精準把握,致使經營不易把持,如何妥善因應,成為緊要課題。

最近一個備受關注的事件,是香港首富李嘉誠控制的長江和記實業,陷入地緣政治糾葛中,原委是經由美國投資基金貝萊德的牽頭,長江和記達成原則性協議,向該財團出售分布於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正與美國較勁中國大陸官方對此震驚且不滿,旗下媒體強烈抨擊李嘉誠旗下企業唯利是圖,背叛民族大義;他們認為這不是孤立事件,更不是單純的商業交易,而是地緣政治博弈的完美體現。

實際情況是否真的那麼嚴重,有待觀察,可以確定的是,中美地緣政治矛盾加劇,已使企業與投資處於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企業無法在商言商,必需關注地緣政治的變化,提高預判能力,並即時作出精確決策。台積電赴美投資正是顯例。面對關稅大棒的揮舞和保護主義的壁壘,企業的經營出現越來越多的非經濟變數,致使決策頗費思量。

首先是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改變了。資本和貨物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原本有利於跨國企業的盈利,數十年來的全球化,便利美國公司向外擴展,讓其他國家營造符合美國商品流入的經濟環境,同時助長美國的貿易逆差,並導致美國本土工業流失。

現在美國想用高關稅來解決問題,迫使在外國生產的美國及他國公司搬到美國。此計一出,對各國經濟和世界貿易帶來重大傷害,也破壞了比較利益法則產生的經濟共生關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間自由、可預測、受規則約束的貿易關係趨於終結,企業的外部環境備受衝擊,甚至趨於嚴峻,決策面對的不確定因素難以捉摸。

企業需密切關注地緣政治演變,但切忌盲目押注。面對過去幾年美國施加的關稅壓力,包括台商在內的各國製造型企業,將供應鏈移至東南亞、墨西哥或南美以降低生產成本。一些能精準把握市場節奏的企業,尤其電子產品製造商,成功保住北美市場,並積極拓展新興市場,更多企業則因忽視海外建廠的綜合成本,包括勞動力、土地、運營效率及潛在的政策變動風險,而遭受損失。

美國揚言將針對繞道進入美國的產品,課徵高關稅,令人擔憂新增的關稅壁壘,使這些企業陷入困境。2025年第一季的數據表明,美國收緊近岸外包政策,很多在墨西哥設廠的企業業績下滑,下一步走向不知所從。

值得重視的另一面向是,多極化趨勢將取代原有的WTO多邊框架,貿易摩擦的來源愈發多元化,增加企業全球運營的難度,如何精準選擇海外拓展方向,面臨嚴峻考驗。由於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愈發顯著,戰略性選擇遠比戰術努力更為重要,企業需組建專業的政策分析團隊,做好宏觀政策的研究,才能穩健落實全球性布局。

運行了幾十年的全球地緣政治秩序進行解構與重塑,金融的動盪加劇,關鍵因素是美元究竟將趨強抑或轉弱,各種看法莫衷一是。美國政治領導人普遍樂見並支持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居強勢地位,部分原因是可降低政府的借貸成本。但,現在美國希望美元走軟,以便通過降低美國商品對外國買家的價格提振美國製造業,致使市場面臨短期內錯位的風險。美元走軟將推高進口商品的價格,從而加劇通貨膨脹,加大降息的難度。這些趨向與各國企業息息相關,更使經營變數增多,不易把握。

世界正進入在大交易、大動盪時代,不僅要對校準震央美國的認知,並精力集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密切關注美國經濟大波動可能性。越來越複雜的國際市場,無法單純追求短期收益的經營策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是長期發展關鍵,回歸長期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訊連人臉辨識 明年貢獻營收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陸房地產風暴 襲向鋼鐵、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