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何以出口恢復成長,訂單及生產依舊衰退?
今年9月出口成長轉正3.4%,一掃陰霾,不料近日公布的9月外銷訂單、製造業生產卻持續衰退,外銷訂單年減15.6%,連續13個月負成長,製造業生產年減7.0%,連續16個月負成長,衰退之久遠超過網路泡沫年代、金融海嘯時期,已改寫歷史紀錄。
應該很多人都有疑問,外銷訂單不是出口的領先指標嗎?兩者關係如此密切,何以出口好轉,訂單依舊衰退?事實上,昔日兩者走勢一致,規模也相差無幾,例如2000年出口1,519億美元,訂單1,534億美元,平分秋色。不過,隨著「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全球化生產模式,訂單規模逐年超越出口,以2021年為例,接單已達6,741億美元,出口卻只有4,463億美元,訂單是出口的1.5倍,多出來的這部分正是三角貿易。
今年前三季我國外銷訂單規模4,137億美元,出口為3,169億美元,訂單是出口的1.3倍,事實上,去年已降至1.4倍,9月出口轉為正成長,而訂單依舊兩位數衰退,反映的正是三角貿易日漸萎縮。依主計總處估計,三角貿易淨收入(毛利)於2021年達到367億美元的高峰之後,隨著美中貿易戰的範圍日趨擴大,美國制裁手段日趨激烈,三角貿易也遭池魚之殃,今年三角貿易估計只有200多億美元,帶著三角貿易的概念,再去看出口與訂單,也就明白兩者走勢背離的原因了。
國際貨幣基金(IMF)幾年前把三角貿易由服務貿易改列商品貿易,然其本質仍屬服務,雖說服務貿易,不會直接帶動國內生產,但還是會間接帶動兩岸貿易,因為海外的生產活動,會延伸對原物料、零組件的進口需求,自1990年以來台灣即扮演原物料、零組件的提供者,這也是昔日台灣出口至大陸及香港比重會逾40%的原因。遺憾的是,隨著美中貿易戰,美國對大陸外貿的諸多限制,除了影響台灣的三角貿易,也波及兩岸貿易,以今年前三季而言,台灣出口至大陸及香港比重已降至35%,跌速之快,可謂空前。
三角貿易、兩岸貿易萎縮與其說是景氣使然,不如說是美中貿易戰的後遺症,一般而言,若是景氣問題,只待復甦,產能自可恢復,但此次的變化是美國改變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所致,除非美國願意重返自由貿易的軌道,否則我國三角貿易、兩岸貿易此番下滑,已難恢復。也正因為三角貿易波及了兩岸貿易,在產業關聯效果下,自然也就影響了台灣製造業生產,這也是何以出口成長轉正,製造業生產依舊衰退的原因,更有甚者,製造業生產連續16個月負成長,比之訂單連續13個月衰退猶有過之。這告訴我們,美中貿易戰已讓台灣外貿面臨困境,如前所言,這不是單純的景氣問題,而是美國改變自由貿易規則所帶來的後遺症,如若美國管制力道加大,影響將更為深遠、可怕。
一年300多億美元的三角貿易毛利以如今的匯率換算,約1兆台幣,不可謂不大。依主計總處過往的估計,2003~2008年三角貿易毛利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約0.3~0.9個百分點,過去三年也在0.1~0.6個百分點。2021年我國經濟成長超過6%,政府那時興奮的說這是「重返榮耀,開創經濟奇蹟2.0」,想想看,若少了三角貿易所帶來的0.6個百分點,經濟成長低於6%,還能快意的說開創經濟奇蹟2.0、重返榮耀嗎?不言自明。
9月出口成長,從表面看是撥雲見日了,但是兼看訂單、生產則會有另一番視野,這些年國際政治陷於動盪,每回官方經濟預測總會列一些主要的不確定因素,例如「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表現對全球經濟之影響」、「美中科技爭端與國際地緣政治關係之演變」、「各國貨幣政策動向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之影響」,想想,帶來這些不確定因素的是誰?不正是美國嗎?
早年台灣經濟得力於美國協助者多矣,那個年代引導台灣經濟發展的美援會雖承受著美方經濟自由化的壓力,然而也是這個壓力讓台灣經濟得以起飛,並創造經濟奇蹟,如今國際局勢已變,隨著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挑戰,美國已不喜歡談自由化,這意味著60年來台灣賴以創造奇蹟的自由化已日漸式微,面對這個貿易環境的改變,政府自應未雨綢繆,永遠要記住:如今數據沉浮的核心已非景氣,而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