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捍衛台積電 學者提三戰略

美對台祭出高關稅,財經學者分析,台積電與台灣切割才是川普的最終目標,美方還會接續推出作法,短期為半導體相關台廠被美進口商要求降價,挫低台廠競爭力;中期則朝向台積電的研發與台灣斷線、進而分拆台積電在台、美資本市場的布局。

臺大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陳厚銘5日指出,台積電為跨國企業布局,在非母國(台灣)的拓展有行銷、設廠及研發三階段,研發長期被視為企業最後全球化的核心功能,牽涉技術、人才與智慧財產。美國正透過對等關稅與國家安全議題,施壓各國企業赴美投資設廠,台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正成為美方戰略布局中的核心標的。

川普政府不僅要求台積電持續擴大美國產能,甚至推動與英特爾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經營晶圓廠。陳厚銘說,面對持續升級的壓力,台積電若僅被動回應,難以維持自身競爭優勢,更可能危及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

為確保技術主導權並保持市場優勢,台積電必須主動採取更具前瞻性且全面的策略,具體可從三個戰略著手:1、分拆研發部門,同時布局台、美、中;2、主動分拆晶圓廠,規避壟斷指控;3、我方政府成立主權基金,保護「護國群山」。

成立主權基金方面,陳厚銘說明,為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上的戰略地位,政府應儘速成立具戰略投資功能的主權基金,以台積電為核心,擴大投資其他本土關鍵科技企業,強化產業聚落效應。此一主權基金應積極參與國際創新企業的投資布局,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領域具有主動權與話語權。

台製科技產品出口美國,向來依全球資訊協定ITA為零關稅,長期來形成密切供應鏈,川普對等關稅打亂此生態系,業者急於搜集資訊。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5日指出,出口科技業在清明連假中,收到美方買主要求降價的通知,理由是,台美貿易條件大多採FOB,製造商送貨到岸後的關稅由買方支付。美方品牌廠將因對等關稅加徵32%成本大增。

白宗城說,「議價大戰」很快就會開始,考驗競爭業者間的議價轉移能力,如台廠不降價,品牌廠會有轉單的規畫,台廠恐失去後續的訂單;如果願意降價,肯定流血賠本,科技業利潤向來「毛三到四」,沒有一家經得起突然調高逾三成的關稅成本。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
業者怨:打炒房變成打建商
三引擎催動 金居Q4獲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