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專訪】企業的下一步?李堅明:先自保「有機會快布局碳權」

就連台積電(2330)ESG委員會主席的何麗梅都曾經疾呼,台灣應盡快建立碳權交易平台;也透露台積電在研究如何在國外尋找碳權。而這也是李堅明建議企業該做的第一步,就是先自保,「有機會趕快布局碳權」。

李堅明老師也推動與超商合作,讓消費者購買負碳商品來累積碳資產,希望對準民眾日常生活。圖/Yahoo奇摩股市
李堅明也推動台北大學與超商合作,讓消費者購買負碳商品來累積碳資產,希望對準民眾日常生活。圖/Yahoo奇摩股市

他認為,必須要去國際碳交易平台開個碳權帳戶,讓碳權會變成碳資產。碳權有兩部分,一個是自己開發,一個是自己買碳權,然後放到帳戶,除了可抵換階段性減碳目標,剩下的如果國際市場價格高,買進後還可賣出,但大家思維還沒有打破,「淨零是可以賺錢的!」

只是,社會上有聲音認為碳交易是負面的,是有錢人的遊戲,但他直言,「全世界不是都被罵光了嗎?」,不能用簡單想法一刀切,不是這麼膚淺的事情!碳交易是需要不斷去觸動社會對它真正的瞭解,除了國際合作、成本有效,以及大家願意定比較有雄心、積極性的目標外,更重要的還可激勵很多科技提早商業化,因為有碳價訊號,讓低碳科技取得碳權紅利。

他舉例,如歐萊德是台灣第一家達到碳中和公司,就是在VERRA(核證碳標準)買了五年碳權,光碳資產就增值不少。李堅明預期,碳權管理會變成未來公司氣候績效非常重要的工作,若變成碳權就變成機會,對企業是另一收入來源。

話鋒一轉,李堅明更呼籲「台灣整個觀念上必需要再教育、重建」,除碳交易制度,包括國家電力碳排係數要如何低碳?國家電力如何組合?都需透過客觀理性來討論。

近日經濟部近期公布2021年每度電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09克,但發展綠電多年卻不降反升。李堅明曾經擔任經濟部能源局電力排放係數諮詢委員,他「恰巧」分享自己的想法。

李堅明感嘆,政府發展綠電,鼓勵RE100,但綠電如果都到企業,沒上台電電網,就變成私利。綠電上電網可以讓電力係數下降,工商業、家庭碳排減低,以IPCC策略,要達到淨零,國家電網要脱碳,但如果大呀都跟台電解約,國家不是白忙了!尤其企業一直成長擴大,,用電只會越來越大,台灣發展再多綠電都不夠,加上沒有開放碳排交易,環環相扣,只靠節電不可能淨零。

台灣是出口導向,是國際供應鏈,李堅明認為,應該讓企業去國際布局取得碳權,政府只要同意就已經是幫助,像新加玻,企業去拿碳權回來,抵銷繳交碳稅外,還可做國家碳排抵減,這有雙重效應。

更嚴重的,國家未來電網係數不降,會變成設廠投資環境問題,如到法國,一度電51克,是台灣十分之一,而透過碳關稅等這都是成本,未來這壓力來了,成本負擔高了可能就外移,這很可能是產業空洞化外移的關鍵,因為國家電網問題,企業無能為力,只好改變投資環境。

李堅明老師親身體驗減碳從生活做起,透過與企業合作負碳商品累積碳資產。圖/Yahoo奇摩股市
李堅明老師親身體驗減碳從生活做起,透過與企業合作負碳商品累積碳資產。圖/Yahoo奇摩股市

現在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環保部門都跟國際自由碳認證組織VCS、Verra簽署MOU。10月22日,台灣碳淨零學院也將舉辦「全國淨零減碳大會」,李堅明將擔任主持人,新加坡CIX碳權交易平台負責人蘇珍玲(Genevieve Soh),VCS執行長David Antonioli 、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都將出席共議台灣淨零減碳解方。

李堅明感嘆,東南亞國家在這議題上慢慢凌駕台灣,在產業競爭力上也可能會慢慢贏過台灣,「競爭力就是碳成本」,如台積電評估相關成本約占營收3-5%,很多企業不像台積電這麼大,可能占一成以上,就都會是負擔,如果無法轉嫁,利潤就侵蝕掉,「現在是新的碳成本來臨了,這對企業是很焦慮的事」。

延伸閱讀

【Yahoo專訪】憂與盼!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碳權交易「觸動」2050邁向淨零雄心

【Yahoo專訪】心路…李堅明:我比較憂心的是我們國家怎麼淨零?!

財經界大咖報到!Yahoo財經特派記者專訪,提供各企業CEO、財經人物的第一手觀點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