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開放銀行」嗎?這是未來的金融趨勢嗎?開放銀行的優勢跟風險是什麼?

d3sign via Getty Images

金管會自2019年起逐步推動開放銀行,今年將走到最重要的第三階段「交易面資訊」,據悉金管會正檢視銀行公會提出的相關自律規範,最晚可望在今年底前完成備查,各銀行最快在2025年即可向金管會申請與第三方服務業者合作,邁向開放銀行的最終曲。

你知道什麼是「開放銀行」嗎?這會對我們的金融生態有什麼影響?透過本文一次搞清楚!

「開放銀行」是什麼概念?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起源於英國,政府為活化金融市場,強制市占率前9大的銀行在取得客戶同意的前提下,以開放API的方式(Open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將顧客資料授權給第三方服務業者(TSP ,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使用。開放銀行正在英國、歐洲、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區發展成形,匯集成一股世界金融趨勢。

簡單來說,開放銀行將金融數據的主導權還給消費者,用戶自己作主是否同意將自己的資料,分享給金融機構或第三方服務業者,以可以獲得更多元、個人化的的加值金融服務。

想像一下在開放銀行完全實現的未來,用戶能在第三方網站上一次比價各家的房貸利率;要申請新的銀行帳戶時不再需要臨櫃填寫繁瑣的文件、冗長的審核,只需使用既有的銀行帳戶進行認證,輕鬆使用App就能完成申辦程序,甚至能做到貸款清償、扣帳授權等服務。

延伸閱讀》金管會:開放銀行第三階段「交易面資訊」 五面向鬆綁

開放銀行三階段:公開資料查詢、消費者資料查詢、交易面資訊

金管會在2019年敲定開放銀行,將在「公開資料查詢」、「消費者資料查詢」、「交易面資訊」三個階段採取不強制的方式逐步推動:

廣告
  • 第一階段–公開資料查詢:由民間業者所開發的第三方服務業者(TSP),可透過API串接各銀行的商品資訊,如定存利率、貨幣匯率、房貸利率等,創造出如比價網之類的第三方平台,讓消費者直接在網站中比較各銀行房貸利率、優惠方案等,不必四處翻找各家網站比價。

  • 第二階段–消費者資料查詢:在消費者本人同意下開放授權資料(如開戶、信用卡及個人資料查詢等),由第三方服務業者提供帳戶整合服務,用戶可將個人資料打包帶走、應用在不同金融機構,例如在 A 銀行填寫的個人金融資料,能直接用以申請 B 銀行的帳戶,節省重複填寫資料的時間與心力。

  • 第三階段–交易面資訊:在消費者同意下,可直接用 TSP 開發的 App 連結不同帳戶進行扣款授權、消費支付,甚至貸款清償等作業,以便資金整合與管理。

目前銀行公會已增修相關自律規範,敲定存款、貸款、信用卡、支付及手機門號轉帳等五大類交易資訊進行開放,據悉金管會正檢視銀行公會提出的相關自律規範,最晚可望在年底前完成備查,並給各銀行與第三方業者一年時間重新洽簽或增補契約及調整系統,可望在2025年元旦起適用。

延伸閱讀》下載一堆APP好煩!金管會「開放銀行」第3階段要來了「一鍵」搞定 和傳統金融差異?QA一次看

「開放銀行」有什麼風險嗎?

「開放銀行」核心概念是「客戶資料共享」,這種顛覆傳統金融的服務模式,最大的疑慮是資安和個資。當第三方平台能取得民眾的帳戶、交易資訊愈來愈多,考慮被駭或是個資外洩的可能性也可能提升。

保護財務以及其他個人數據的安全和保密,是用戶和金融機構的首要任務,在金融科技浪潮下,除了資安、個資問題,相關主管機關也要開始思考消費爭議處理、消費者權益保障等議題,這樣才能讓金融服務在資安保護下創造消費者需求的最大利益。

若能妥善處理風險,開放銀行不但有助於實現「消費者賦權」,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元的金融服務,也使銀行透過與 TSP 共享金融數據下,加速實踐銀行數位金融轉型創新,使金融業能真正達成「使人們的生活更便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