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海運憂2風險衝擊貨流

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全球經貿掀起驚濤駭浪,海運業擔憂,引發供應鏈混亂甚或中斷、重組,抑制運輸需求拖累運價等兩大風險,尤其對中國、越南、日本、南韓、台灣等亞洲主要貿易夥伴課重稅,改變貨流與影響出貨量,跨太平洋航線又是亞系船公司營運主場。

業界預估,對等關稅可能造成供應鏈洗牌,船公司將重新部署航線與調度船舶因應,並據以研擬運價策略。未來美國可能和各國協商調整關稅,海運價量還有變數。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等業界人士表示,美國2日先提出天花板級最高稅率,等各國協商,這將是陣痛期,一旦協商成功,美國可能調降該國關稅,屆時利空出盡,對貨運需求影響變小;若不成則會演變成報復性關稅大戰,如中國誓言報復,影響較大。

多位貨代業者沙盤推演,美國對等關稅實施初期,可能形成兩種極端情境,一是市場觀望放緩或是遞延出貨,除非有急貨,到第二季底、第三季傳統開學季等採購需求出籠,可望加大運輸需求。

二是這次對等關稅超預期,涵蓋上百個國家、加徵對等關稅稅率更高,若加重美國消費者通膨疑慮,消費縮手壓抑需求,恐大幅壓抑運輸貨量,影響運價。

業界預料,未來各國與美國協商陸續完成,貨主將比較各國關稅高低,調配出貨地點,這次意外加拿大、墨西哥沒再加高關稅,預估很多訂單將由亞洲轉往加、墨出貨,經海運轉陸運進入美國。

再者,美國大型零售商將要求供應商共同承擔關稅墊高的成本,像是沃爾瑪、好市多等,傳出要求中國供應商分擔關稅成本,中國工廠持續分散貨源到東南亞、印度等地,是航商關注焦點。

海運業目前最關心的是貨量,美國對等關稅對需求端的影響甚巨,恐引發貨主觀望、消費縮手等併發症。根據全美零售聯合會(NRF)3月預測,美國進口櫃量4月年增5.7%、5月年增2.8%,6月年減3.2%開始轉為負成長,7月年減13.9%,對海運業是一大警訊。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基金定期定額 出現品牌效應
12檔補漲股 外資買不停
中國與瑞士擬股市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