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專欄】元宇宙的價值是什麼?台灣如何投入?
元宇宙(Metaverse)是對於下一個網路世代的想像。
1990年代,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提出「資訊高速公路」概念,當時網路扮演的是傳遞資訊的角色,後來先走入了資訊爆炸的網頁(Web)與相對封閉的App時代。到這裡停滯了一段時間,大家不知道網路接下會演化成什麼樣子。
隨後元宇宙的概念出現了,它跟VR/AR(虛擬實境/擴增實境)不一樣的地方是,VR/AR是一種技術,元宇宙成為了載體。這幾年方興未艾的新科技都像是在為元宇宙鋪路,包含區塊鏈、低軌衛星通訊、5G、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
所有人都在摸索元宇宙這隻「大象」
至於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爆發,將母公司改名為Meta的Facebook宣布大舉投入是一個焦點,讓一般大眾都感受到了這個趨勢,而且大家多少都看過科幻小說,對於元宇宙的概念其實不難理解。
新冠病毒(COVID-19)也推了趨勢一把,疫情讓更多人對於數位生活有了無限的想像。更重要的是,原先跟數位世界無關的大老闆們,也被迫體驗數位生活,這些手握資源的人,看到現存數位世界中太多可以改進的缺陷。就像是微軟鎖定的遠距會議問題,打造會議專屬的虛擬空間,可能就是大老闆們最有感覺的項目。
只是現階段大家都在瞎子摸象,元宇宙這隻大象太過龐大,每個人、每個產業都摸到了一小角,嘗試闡述自己所理解的元宇宙。
真正元宇宙到來的那一天,大膽地說,也許還要20~30年都不為過。現在我們看元宇宙,大多從「發展者」的角色出發,而不是消費者,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元宇宙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光是設備還沒到位就是很大的問題,VR設備是目前進入元宇宙的候選入口,電池、CPU(中央處理器)、運算、久戴的舒適度......還有很多待解決的難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半導體先進製程絕對是帶動元宇宙的第一步,受惠的會是台積電、NVIDIA(輝達)、ASML(艾司摩爾)等,這也是台灣切入元宇宙的優勢之處,光是做硬體就是很值錢的項目。
區塊鏈與遊戲,前進下一個網路世代
撇除Meta與疫情,我認為區塊鏈是推動元宇宙的一大動力。
當加密貨幣開始逐漸被大眾接受,近期興起的邊玩邊賺(Play to Earn)風潮,代表著不只可以在元宇宙裡面玩,還可以賺錢。
如果元宇宙只是一種消遣,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世界工作,沉浸感就不夠了。一旦在虛擬世界中可以賺錢,虛擬與實體世界的時間分配比重會發生轉變。區塊鏈的安全、可信任的特性,讓玩家可以真正取得加密貨幣、可以提領出來,工作、社交、賺錢、成就感都可以從元宇宙獲得,人類時間價值的分配就會發生改變。
所以短期來看,發展最快會是遊戲,特別是結合區塊鏈概念的遊戲,這些遊戲在元宇宙真正降臨或VR設備成熟前還是可以發展,會走得很前面。
而且遊戲強調for fun,那些真正可以帶著大家玩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創造需求的人;而且他們腦袋想的不只是賺錢,而是好玩,玩到你不出來,這些人才有打造沉浸感的能力。
從這個方向來看,遊戲產業會在元宇宙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很可惜的是,台灣遊戲產業曾經高手雲集,但最後市場被低估、政府的輔導也不足,是個被放棄的內需市場。
所以對台灣來說,打造自己的元宇宙可能沒這麼容易,那麼選擇誰的元宇宙來發展,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元宇宙在達到去中心化之前,各個科技巨頭會擁有自己的元宇宙,從分散開始、收斂為終。
元宇宙有很強的先進者優勢,當選定了一個元宇宙發展,要轉換到另外一個宇宙中也沒有這麼容易。以虛擬土地為例,當你要換到其他宇宙,最好的地段早就被占走了。選擇什麼平台、搶對標準,很考驗當局者的眼光。
不過,我認為最先接觸元宇宙的一群人,就是現在的重度玩家。他們對於實體世界的需求不高,擅長在虛實之間切換,在實體世界待太久的人都沒有這種能力。
老實說,現在可以接受訪問侃侃而談元宇宙的人,可能都不是最適合的人。
責任編輯:吳佩臻、林美欣
更多報導
【鄭博仁專欄】什麼是GameFi?遊戲化金融「邊玩邊賺」,再掀NFT狂潮
傳統金融大革命!無限制支付、開放銀行、GameFI,交易世界還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