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官媒點名稱讚的Momenta 如何在特斯拉與華為之間拿下中國智駕半壁江山?

中國官媒《新華社》在一篇《AI 時代的出行革命:自動駕駛如何重新定義出行方式? 》報導中對 Momenta 提供的智駕系統在各種複雜路況中的優越表現,以及背後的技術水平給予充分肯定。

中國《華商韜略》報導,在整個車壇都在期待特斯拉與華為兩大智駕之王巔峰對決之際,Momenta 卻在不動聲色之間,悄悄拿下了大部分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 10 月,Momenta 以 60% 市佔率在中國城區導航輔助駕駛 (NOA) 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市場上排名第一,領先華為,更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

報導指出,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多年前就跟 Momenta 合資成立迪派智行,共同研發智駕系統,近來打響純電反擊戰的廣汽豐田等合資品牌也把 Momenta 當成智駕救命稻草。此外,全球 20 多家車廠都是 Momenta 客戶,幾乎涵蓋所有重量級廠商。

上汽、通用、豐田更早在幾年前大手筆投資 Momenta,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新創企業被如此多車廠追捧,相當罕見,而打造這一隱形冠軍的人名叫曹旭東。

2016 年,30 歲的曹旭東創辦 Momenta,此前他則頭頂清華學霸的光環,先後任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跟商湯科技,並做到研發總監的位置。當時,智駕剛剛興起,一直研究 AI 的曹旭東看好這一事業,決定全力以赴,最終辭職創辦了 Momenta。

當時,很多新創企業都選擇模仿 Waymo 路線,先從無人計程車 Robotaxi 做起,給汽車裝雷射雷達、做路測,然後搞智駕方案,顛覆汽車行業,但曹旭東卻認為,智駕的背後核心是數據驅動,需要足夠多的車和數據。因此,Momenta 從一開始就走了不一樣的第三方供應商道路,也就是一邊給車廠做量產智駕 (L2) 方案,累積數據,一邊打磨技術,最終實現完全無人駕駛,這是曹旭東的一個飛輪(數據驅動)、兩條腿戰略。

但最大挑戰在內部。新創團隊多為學術背景出身,習慣閉門鑽研技術,導致公司初期進展緩慢,投資人信心動搖,2018 年更爆發內部危機,數十名核心成員因理念跟公司不合離職,研發總監轉投蔚來汽車。

在此關鍵時刻,曹旭東推動組織變革,將「客戶價值」置於首位,裁撤無效研發項目,並將總部從北京遷至蘇州,貼近長三角汽車產業群聚。這項決策後來被證明極具前瞻性。蘇州的地理優勢讓 Momenta 更便捷地對接車廠需求,為後續量產合作奠定基礎。

2020 年,特斯拉推出端到端自駕模型,透過神經網路直接關聯感測器輸入與駕駛決策,顛覆傳統規則程式模式,而遠在中國的曹旭東幾乎同時帶領團隊完成了技術預研。

Momenta 依托前期量產累積的數百萬公里駕駛數據,團隊快速迭代演算法,去年更率先實現中國首個端到端大模型量產落地,回應速度比肩特斯拉 FSD。

技術突破的背後,是近乎偏執的數據累積。透過與上汽智己、比亞迪迪派智行等重量級車廠綁定,Momenta 的量產方案裝車量迅速攀升,日均新增數據量達 PB 級。這種「數據餵養演算法」的模式,使其在端到端競爭中佔據先機,市佔率一年內突破 60%。

儘管 Momenta 在技術賽道嶄露頭角,但生存壓力從未消散,因自駕產業素有「吞金獸」之稱,地平線、小馬智行等玩家三年燒錢逾百億,資本市場日趨謹慎。近期傳出的美股上市計畫,也被業界視為緩解現金流壓力的無奈之舉。

外部競爭更是刀光劍影。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 (FSD) 進入中國後加速本土化,華為 ADS 3.0 憑藉全端能力搶佔車廠訂單,自主品牌如吉利、長城亦在自研智駕系統。

面對圍剿,曹旭東選擇繼續加碼資料飛輪,今年計畫將量產車隊規模擴大至 100 萬輛,同時與 Momenta Research 部門形成循環,每賣出一套 L2 系統,就為 L4 研發注入一份「燃料」。

截至去年底,Momenta 累計虧損逾 20 億人民幣,估值泡沫破裂後,產業進入「剩者為王」階段,如何在造血與投入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決定 Momenta 能否抵達終點的關鍵。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