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以太幣有什麼不同?誰被稱為數位黃金?以太坊又是什麼?|幣圈新手村
提到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可說是最為人所知的幣圈兩大核心資產。這兩種加密幣是怎麼誕生的?在應用上有什麼不一樣?比特幣為何被稱為「數位黃金」?以太幣與以太坊的關係是什麼?跟著Yahoo財經編輯室《幣圈新手村》的腳步,認識加密貨幣的兩大扛霸子!
比特幣怎麼來的?歷史沿革一次看
比特幣的起源,與2008年的金融風暴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爆發雷曼兄弟事件,大量銀行倒閉、股市崩盤,全球經濟受到重大影響,許多人對傳統的金融體系失去信心,比特幣的概念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萌生。
比特幣(BTC)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明,這個中本聰是化名,實際上可能是一個人,或是一個組織、團隊。中本聰於2008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比特幣的概念,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電子支付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雙重支付問題,不像傳統數位貨幣可能發生「一筆錢用兩次」的問題。而區塊鏈正是為了支撐比特幣運作而誕生的技術,確保不需要銀行,也能實現安全交易。
2009~2010年-初始發展:2009年 1 月 3 日中本聰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9日發布了比特幣的第一個版本。比特幣的首次實際交易出現在2010年5月22日,漢耶茲(Laszlo Hanyecz)用 10000 BTC 買了兩個比薩,這是歷史上第一筆有實際價值的比特幣交易,被幣圈訂為「比特幣比薩日」。當年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僅0.0041美元。
2011~2013年-進入主流視野:2011年比特幣的價格首次達到1美元,且開始有其他競爭幣出現,如對應「數位黃金」比特幣的「數位白銀」萊特幣(Litecoin, LTC)。比特幣在2013年突破 1000 美元,但隨後回落。
2014~2017年-價格波動與擴容爭議:2014 年知名交易所 Mt.Gox遭駭,約 85 萬枚比特幣被盜,市場陷入震盪。到了2017年,比特幣價格首次突破10000 美元,年底時更接近20000美元。這段期間幣圈社群討論比特幣擴容(Bitcoin Scalability)議題,擴容的目標是讓比特幣網路能處理更多交易,而不影響其速度和效率,最後導致比特幣分叉(Bitcoin Cash)。
2018~2020年-加密貨幣寒冬與機遇:2018 年初,市場泡沫破裂,比特幣一度跌價超過80%,價格最低曾跌至3000美元,進入「加密貨幣寒冬」。2019年開始有機構投資者進場布局比特幣,2020年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經濟動蕩,比特幣再度崛起,奠定其「數位黃金」的地位。
2021年至今:比特幣又經歷各種跌宕起伏,各國監管逐漸明確,將比特幣也開始開放比特幣現貨 ETF等金融商品。薩爾瓦多2021年成為第一個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的國家,雖然在國際與國內遭遇挑戰。2024 年4月,比特幣迎來第四次減半(Halving),供應減少,價格也隨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而節節攀升。
比特幣的特性是什麼?為何被稱為「數位黃金」?
比特幣有幾大特性:
去中心化:不像美元、新台幣等傳統貨幣由政府或央行發行,比特幣沒有單一發行機構,而是由全球的節點(用戶與礦工) 共同維護,任何人都無法單獨操控、凍結。去中心化也也不會有網銀伺服器當機就無法轉帳等問題,就算某些節點故障或關閉,分散式記帳的運作模式使網絡仍可正常運行。
抗通膨:比特幣的發行量已被程式碼寫死為2100萬枚,無法任意增發,不像傳統法定貨幣體系可以加印鈔票、公司現金增資加發新股。
稀缺性:承上點,且比特幣有區塊獎勵減半機制(Halving),每四年減半一次挖礦獎勵,減緩比特幣的發行速度,最後一枚比特幣預計在2140年挖完,此後礦工將只能靠「交易手續費」賺錢,不會再有新比特幣產出。
不可竄改:以區塊鏈技術確保安全性,交易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一旦確認後,就無法更改或刪除或撤回,確保了交易的透明度與安全性。當一筆交易發生時,區塊鏈上的這些節點會相互驗證交易是否符合規則,如果有人嘗試竄改交易,大多數的節點上仍是正確的數據。
流動性高:比特幣可在全球的加密幣交易所買賣。比特幣並可拆分,最小單位為 1 聰(Satoshi,簡稱 sat),1聰是1億分之一比特幣(BTC),這樣可以輕鬆進行小額交易,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做為支付工具。
物品的價值來自持有者持有的共識,如黃金的保值與通用性、美元的流通性,時至今日,比特幣的稀缺性、抗通膨、去中心化等特性都與黃金相似,越來越多投資人把比特幣視為長期價值儲存的資產,有些企業、甚至國家都將比特幣列為儲備資產。不過,比特幣的價格波動較大,是否能完全取代黃金作為避險資產仍需時間來驗證。
以太幣怎麼誕生?以太坊又是什麼?
如果說區塊鏈是因應比特幣而產生的技術,那麼以太坊(Ethereum)就像是區塊鏈 2.0,而以太幣(ETH)則是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原生貨幣。
我們先聊聊以太坊的歷史。以太坊的創始人維塔利克(Vitalik Buterin)有感於比特幣的區塊鏈雖然能做交易,但無法靈活執行更複雜的應用,因此設計了一個可支援智慧合約的區塊鏈,在2015年7月30日正式發行。
什麼是智慧合約?我們可以想像成一台自動販賣機:投入銅板、選擇想要的飲料、拿到購買的飲料,不需要經由店員或老闆。智慧合約就是這樣自動執行的程式,當條件達成時,程式會自動執行交易,不需要第三方(如銀行或律師)來處理合約。
比特幣的區塊鏈是單純的交易用途,以太坊則允許開發者建立和運行大量的應用程式,如遊戲、數據庫到智慧合約執行、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等,被視為去中心化應用的開放平台。
2020年起,以太坊分階段升級為以太坊 2.0,提升交易處理速度與量能,並使用更環保、安全、節省能源的機制,不僅提升了以太坊網絡的擴展性,也降低用戶的手續費。
以太幣的產生跟比特幣全部以「挖礦」方式產出不太一樣。最初以太幣是通過 ICO 銷售發行的,投資人可以用比特幣或其他貨幣換取以太幣,創始人團隊以這個方式籌集資金來開發以太坊區塊鏈。ICO時期約賣出了7200 萬個以太幣,大概占總供應量的 70%。其餘的以太幣則和比特幣的區塊鏈挖礦方式一樣產生。
到了以太坊2.0時期,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改變,從大量耗費能源的挖礦型態(工作量證明機制,PoW),調整為質押型態(權益證明機制,PoS),透過將以太幣質押在網絡中來參與區塊的生成,並獲得以太幣作為獎勵。
延伸閱讀》長期持有這個加密貨幣獲利800倍 投資者應該買入哪個潛力百倍幣?
以太幣和比特幣有何不同?可以應用在什麼地方?
比特幣與以太幣兩者的核心技術和設計有些不同,這也決定了它們的用途和應用場景有所區別。
以創立目的與核心概念而言,比特幣的設計優先考慮的是保值性和去中心化;而以太幣是以太坊的原生貨幣,以太坊的設立目的是支持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以太幣除了作為數字貨幣,也作為支付手續費(Gas費用)和執行智能合約的燃料。
若從供應邏輯來分析,比特幣總量固定,且約每四年進行一次「區塊獎勳減半」,具有稀缺性與抗通膨的特色。以太幣沒有總量限制,較比特幣為彈性,但也是有發行機制,在以太坊 2.0 時代下,新的以太幣產生速度將會更平穩且可控。雖然ETH沒有總量限制,但有一個燃燒機制來減少市場上的以太幣數量:以太坊每筆交易都會有一個基本手續費,這筆費用不會給礦工或驗證者,而會直接燃燒銷毀。當交易越多, ETH燃燒也越多,可能會讓以太坊成為一個「使用越頻繁,供應越緊縮」的生態系統。
總結來看,兩種加密幣分別代表了幣圈的兩大發展方向。比特幣的應用情境偏向價值儲存、跨境支付,以太幣則可以支持智能合約、還支持開發和運行各種去中心化應用,並可用於NFT(非同質化代幣)平台,是去中心化金融和 NFT 生態系統的基石。
回顧發展初期,比特幣已從一個小眾的技術實驗,發展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資產,更衍伸出無數新興加密幣,理解這兩種加密貨幣的基本概念與特性,有助於在投資與應用上做出更明智的決策。隨著技術演進與市場變化、監管機制等發展,比特幣與以太幣的未來仍充滿想像空間,值得持續關注。
加密貨幣掀起金融市場新革命!從比特幣的崛起到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這場數位資產革命正顛覆傳統投資方式。從加密貨幣的基礎知識、熱門加密幣到海內外交易平台介紹、投資風險,投資新手想踏進幣圈,別錯過Yahoo財經編輯室的幣圈新手村專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財務建議或買賣加密貨幣的推薦。加密貨幣市場具有高度波動性,投資風險較高,請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自行進行充分研究,並視自身財務狀況評估風險。如有需要,請諮詢專業財務顧問。Yahoo對任何讀者基於本文所採取的投資行為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核稿編輯:劉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