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芯擬收購聯電,半導體圈籲減少政治力涉入,冀政府多支持本土廠

【財訊快報/記者李純君報導】今日市場最熱門的消息,便是格芯(GlobalFoundries)想透過取得美國和台灣政府的支持,收購台灣晶圓代工大廠聯電(2303),藉此擴大市佔率。但半導體業界普遍認為,企業收購案應由企業體本體進行協商,減少政治力的涉入,且該由營運績效較佳的聯電成為收購方才合理,並呼籲台灣政府應多支持本土大廠,增加矽盾實力。區域政治議題下,美國積極擴大半導體晶片產業競爭力,除了讓台積電(2330)擴大在亞利桑那廠區的投資,以及希望台積電出手挽救英特爾的晶圓代工部門外,更有外電報導指稱,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格芯想收購聯電,藉此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

外電報導也提到,格芯多年來都很想收購聯電,並藉由取得美國政府和台灣政府的支持與協助,希望能讓收購聯電一事成真。至於該案,是由格芯擔任收購主體,聯電是被收購方,主因格芯是美國公司,同時格芯的本益比較聯電高。

但業界分析,第一,多年來,聯電不論是營收、毛利率、營業利益率與實際獲利表現,都比格芯好,之所以格芯本益比高過聯電,是因為格芯是美國公司。但現實面來看,聯電的營運實力比格芯好,此評估點,在晶圓代工產業競爭力的評估上至關重要,且聯電去年第四季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為4.7%,排行第四,略高於排行第五格芯的4.6%。

包括曾是台積電研發老將等多位半導體業者均強調,兩者要合併不能只考慮市占率的提升,合併案要有未來性,應是聯電併購格芯才有效益,否則合併,只有市占率提升,並沒有其他任何好處。

第二,半導體圈業者多提到,企業間的併購案,該由雙方企業主體先行協商,並充分接觸了解各自的企業文化,爾後雙方談判到了合意階段,再取得兩方政府的支持才是正確途徑。不該是先取得政府官方的認同,並想藉由官方力量來說服當地政府支持被收購,在程序上恐有本末倒置之嫌。

第三,區域政治壓力下,台灣矽盾實力甚為重要,聯電為台灣第一家晶圓代工廠,其獲利能力穩健上揚,尤其聯電已經成功完成全球化佈局,甚至在新加坡與日本等地均有產能可供支援,且聯電股東群甚多,與台積電一樣,存續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意義重大。業界更期許,政府多點對本土半導體產業與大廠的支持,才能有助於進一步擴充台灣的矽盾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