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底必懂:平均成本法的利與弊
全球步入熊市,又是價值投資者重整部署的好時機。這時候,平均成本法 (Dollar Cost Averaging) 是許多投資者會積極運用的工具。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懶人」投資法,是否真的全天候無敵?我們就來一一拆解。
「價高少買、價低多買」
平均成本法 (Dollar Cost Averaging) 歷史悠久,是長線投資經常用到的工具,特別是當投資年期長達幾十年的時候,典型例子是退休金投資。投資者定期定額買進目標股票或基金,由於投資金額已固定,股價高時買得少,股價低時買得多,藉此拉低長期平均入貨價,增加投資者的獲利機會。
月供股票計劃,就是最常見的平均成本法應用;另外強積金每月把供款固定百分比投進會員的指定基金,亦是另一種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的利與弊
平均成本法的吸引之處,是「價高少買、價低多買」這特點,容易令人覺得怎麼都不會買錯:無懼市場高低,投資者可以較低成本價入貨,長期下來不就穩賺嗎?而不少投資初哥,都會誤以為這是一個法則。
其實,平均成本法一樣可能蝕錢,而且可以蝕不少。舉個例說,假設投資者在大牛市的高位開始月供股票,即使之後市場進入熊市,只要熊市的深度及時間低於牛市,投資者一樣會蝕錢;就算拉個20年期,如果一個股票市場長期沒有增長,只是上上落落,投資者就只會「白做一場」。個股的道理也一樣,而且風險亦較大;除非投資者買中像亞馬遜這樣的股票,公司長期增長,否則到頭來亦很有可能「得個吉」。
所謂「平均」,是把正面落差和負面落差,一樣平均掉;平均成本法,最終只是把投資者入貨價的波動減低,但絕非等同於穩賺。
了解平均成本法的內裏乾坤,就明白如何把這方法靈活運用。
熊市是平均成本法的最佳出場時機
平均成本法,在熊市時就大派用場了。由於「摸底」是不可能的任務,投資者可先篩選有長線回報前景的優質股票,然後利用定時定額的方式入貨。具體操作上,可以利用銀行的月供股票計劃,或加碼現有的月供計劃;另一選擇,是自行把資金分小注,定期入市,但這方法的缺點,是不斷考驗投資者的定力,只有極少數人能在上落市把持入貨規律。
如果一向已有透過月供股票入貨,跌市時,就算不打算加碼進場,除非急需資金或未來收入有威脅,亦盡量不要「斷供」;這樣的話,投資者仍有機會利用冧市入貨翻身。
如何活用平均成本法
既然平均成本法並非萬能,長線投資者是否應不予考慮?
平均成本法的最大功能,是減低風險,但並不擔保會把回報極大化。由於沒有人能預知市場走勢,什麼時候熊變牛、牛變熊,投資者把手上部分資金,以平均成本法長期投資市場 (stay invested),不失為保本的一個方法。
但如要改善回報,除了揀啱股票,還須一定程度的順勢操作,熊市時大膽加碼,牛市時稍作迴避。萬變不離其宗,換句話說,回報始終與投資知識和風險承受,緊密相連。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 Wendy So 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