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迎戰川普新變局 開創台灣產業新藍海

川普總統關稅政策對全球無差別攻擊,被形容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全球供應鏈因此再次重組,變局當前,台灣如能快速整好站隊,找到產業利基及定位,做好全球布局戰略,把握危機入市、脫胎換骨的機會,打造更具韌性的經濟,未必不是好事。

大半月過去了,川普除瞄準中國大陸課予最高245%高關稅,給了75國90天對等關稅的緩衝期,尚未有一國達成貿易協議。世界經濟動亂何時平息?不確定因素每天影響資本市場的動盪,牽動全球的投資、消費及經濟。各國都在研究,該如何和美國新政府打交道,全球高科技大咖紛紛挽袖,重新規劃對美國市場的投資布局。到底要如何把握亂世契機,在關稅戰之下為台灣產業尋找新藍海?

根據台大經濟系榮譽教授陳博志觀察,全球經濟未來將分為三大體系,除了美中二大經濟體系外,第三體系就是遵循WTO制度,崇尚自由貿易精神,公平競爭合作的國家,例如歐盟,日本、韓國、台灣等,這三大體系也都會相互合作。台灣產業該如何尋找多元管道分散市場,全球靈活布局,是這場關稅戰的最新啟示錄。

中美兩強爭霸下,全球消費與投資行為結構面臨重整,賴總統喊出「台灣+1」,強化美國的新布局策略,簡言之就是「傾美」,要結合美國的市場、技術、人才,不只德州、路州、亞利桑那州,連美國鐵鏽區各州,都是賴政府鎖定的藍海新目標。

惟東進美國應有策略,先前針對半導體喊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既要符合美國利益,更要確保台灣產業的生存空間。由於對等關稅是全面性,無差別的待遇,政府要有序地組織「投資美國台灣隊」,將有意願赴美投資的產業整合對美站隊,以大帶小打群架進入美國市場,而非個別台商或中小企業單打獨鬥。傳統產業若可趁機搭上「東向」列車,不失為另一次升級轉型的契機。

台灣傳統產業相當靈活,不少業者已全球化布局,電子零組件、石化、能源和工具機等產業,這次也可趁機結合,由政府帶隊進駐劃設的產業園區,爭取赴美投資最佳條件和投資環境。有了明確戰略,政府即可選擇哪些產業或技術要根留台灣,保留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優勢,哪些產業可以集體作戰,到海外開疆闢土,擴張版圖。如此一來,既可幫美國製造業回流,為各州引進投資新活水,也能讓台灣供應鏈的再次重組找到出路,創造多贏。

另一引起議論的話題是「脫中入北」,引起市場憂心,台灣是否要和中國大陸斷絕往來關係?其實大陸多達14億人口的市場,有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人口數也有4億,歷年來台商在大陸數多達數十萬甚至百萬之譜,不可能自絕於此,對大陸市場仍需務實理性看待。

更進一步說,台灣傳產業者如機械、工具機、食品加工、紡織、自行車等,甚至中低階高科技產品,均深度依賴大陸內需市場,並運用其勞力及土地,台廠供應鏈也是大陸產業可依賴的夥伴。台商在此一市場發展,既無美國的國安顧慮,又可尋找獲利商機,還能幫助大陸人民提升生活品質,以大陸為最終市場的構想,何必捨棄?連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都說「不可能放棄大陸市場」,何況與大陸互動密切、關係深厚,反而是許多國外廠商稱羨的優勢所在。

台商如同遊牧民族般逐水草而居,擁有靈活的韌性,台廠供應鏈的生產能力聞名遐邇,讓台灣面對困境總能愈挫愈勇,渡過百年金融海嘯,挺過COVID-19疫情挑戰,台灣企業在亂局中更能凸顯「堅韌」特性。值此關稅風暴衝擊全球時刻,台灣下階段發展的目標也不須只對準美國,「傾美但不依美」,把全世界都當成我們的舞台才是最好的戰略。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
台灣本田首款國產油電車 逆勢降價
廣達將秀5G專網與AI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