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王亞倫要拚進可成董事會,衝撞體制助公司轉型
【財訊快報/記者王宜弘報導】金屬機殼大廠可成(2474)今年將進行董事改選,以新加坡TIHIM執行長王亞倫為首的外資股東,將以1%股東的身份爭取進入董事會,引起矚目。該外資股東這次共提名1席董事與3席獨董,近日成功排進可成董事候選名單。王亞倫強調,這並非為了爭奪經營權,而是希望輔佐監督,強化公司治理,讓可成營運發展更好。
這是台灣史上首個外資股東行動主義。王亞倫自三年前投資可成,去年曾在股東會中要求現由董事會決議的股利政策,需改回由股東會通過才生效的制度,不過提案遭到否決。
可成去年配息共15.5元,王亞倫聲稱,自他們出現,可成現金股利從原本的每年10-12元,到如今的15.5元創高,庫藏股執行率也自原本六成提升到逾九成,身為股東感到欣慰。
他談到投資可成的初衷,表示看到可成當初壯士斷腕出售江蘇泰州廠,退出iPhone供應鏈,相當佩服董事長洪水樹的遠見,加上之後可成手握逾千億元現金在手,以及對轉型調整的企圖心,都覺得這是一家大有可為的企業;如今,看到可成仍在轉型路上徘徊,讓王亞倫更覺得可以盡一份心力,如能爭取進入董事會,將為可成帶來全新格局。
尤其,王亞倫認為可成的價值遠遠被低估,即便不計入可成業務價值,光以在手現金與各項投資,共逾千億元的部位,已與可成總市值相當,讓身為股東的他直呼「非常委屈」。
在去年股東會的初次交手之後,經驗豐富、投資範圍遍及美、日、香港、東南亞的王亞倫,深覺可成體制的封閉性,非常不利於小股東,因此興起為廣大股民爭取權益的想法。
王亞倫表示,一路上爭取股東該得的權益,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格外不易。從一開始的股東提案被董事會非法剔除,到被公司提告涉嫌刑法加重毀謗罪、加重妨害信用案件,等於用股東的錢告股東,「全世界沒看過」,常為此需自新加坡往返台灣,身心俱疲。
然而,自2024年看到可成在其投資上也化身主動型股東,對醫療器材廠鐿鈦(4163)管理層施壓,發給股東的聲明,抨擊鐿鈦「恐嚴重損及股東利益,亦有悖創造股東利益之目的」,呼籲小股東勿盲目支持公司管理層,可見可成是同樣落實與支持股東行動主義。
再加上去年7月可成內線交易案,讓他深覺應輔佐公司,勿再有爭議事件而影響公司商譽。
他指出,本次提名人選,完全依照可成近年規劃考量,包含轉型領域、東南亞人脈、多角化佈局等,此時也是好的併購時機,有國際財務投資專家輔佐,能加速達成轉型目標。
另外,王亞倫表示,所提名之候選人包含所有候選人中的唯一會計師與唯一律師,要協助公司達到國際化的公司治理,保護與維護公司的經營團隊、員工與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至於持股1%是否能在公司派多數股權優勢下躋身董事會,王亞倫抱持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能取得包括廣大小股東與外資的支持,推動可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