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治》美抵制陸科技發展 重慶前市長提5措施:堅持開放戰略
【時報-台北電】十年前,大陸官方喊出「中國製造2025」目標,迄今在工業科技方面取得各種進展。但近年來,遇上美國總統川普在第一個任期掀起貿易戰、拜登築起小院高牆抵制大陸科技發展,現在又面臨川普在第二個任期掄起關稅大棒威脅。大陸經濟專家黃奇帆觀察,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2025年博鰲亞洲論壇今天(25日)下午舉行「高端對話:中國改革與經濟前瞻」。面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中國金融40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表示,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科技戰、進出口各方面脫鉤,世界範圍內出現了逆全球化,「我們不簡單是以牙還牙的概念,而是不管你逆全球化,我們還繼續保持更高水平開放、更深層次開放、更寬領域開放這個方向不變,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黃奇帆坦言,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定難度。他說,事實上,過去十年中國對外開放採取了五個新措施。第一,中國從過去幾十年貿易政策以出口導向為主,到最近十年既鼓勵出口、同樣鼓勵進口,在上海專門籌辦世界獨一無二的進口博覽會,每年上萬家跨國公司到中國的進博會推銷產品鼓勵進口。
第二,在投資政策上,中國從過去幾十年努力吸引外資到中國投資,到最近十年,既鼓勵外資到中國投資,外資到中國投資每年總量比過去翻了一倍以上,從600億美元變成了1200億美元。同時政府也鼓勵「走出去」投資。最近五、六年,中國國有、民營企業每年「走出去」海外投資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五年就有5000億。
第三,在區域開放上,過去是沿海地區開放為主,現在內陸也同步開放。比如過去設立保稅區,68個都設在沿海,最近十年增加了72個保稅區,其中67個是中、西部內陸,有七、八個在沿海增加了一點。現在中國東南西北中都有保稅區,區域開放均衡了。
第四,在開放的產業政策上,過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行業開放度大,比如工業、製造業、百貨商店、房地產等,看得見摸得著,外資准入門檻比較寬鬆。但是對服務貿易、教育衛生文化、金融領域以前管得比較嚴,最近十年中國把金融領域、服務貿易領域全方位開放了,教育衛生文化投資也開放了。在這方面,中國的開放叫「寬領域、全方位、多管道」,開放度更高。
黃奇帆表示,最後一點,中國現在對開放的目的來說,過去以引進外資進出口貿易以要素流量能夠比較多為目的,現在開放不僅僅關心要素流量、貿易量、資金量,更關心營商環境,開放的目的要使中國各個區域營商環境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能夠跟國際接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工人的勞動權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等,讓中國的營商環境跟國際接軌。(新聞來源:中時即時 藍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