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養父母自小擠7坪眷村宅、改建國宅屋齡老了捨不得賣…女律師:兩老無條件的愛「無價資產」|好宅報報

居住問題一直是政府重要政策,早期興建各種政策住宅,近年則轉向住宅補貼與社會住宅,當年的眷村與國宅,可說是台灣戰後城市發展的縮影,承載無數家庭的遷徙記憶與時代變遷。從板橋大觀路老眷村的搬遷,到台北市興安國宅的精華歷史,西寧國宅的靈異傳聞、湖光國宅的動人賣屋故事……有的人從大陳社區拆遷中獲得新居,還有人憑房地產翻身,卻不忘眷村的互助精神,而才女陸玉清則將忠貞二村的記憶寫進戲劇。本期好宅報報收錄10篇「政策宅」溫韾故事,讓我們一同體會感受台灣人遷徙與安居的歷史。

【文/Angela】「我的眷村爸爸15歲那年,家人在他的棉襖裡縫了2個袁大頭硬幣,就被送上火車,一路跟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過程中手足走散,一輩子沒能再相見,他看《大陸尋奇》介紹家鄉會痛哭流淚;我的眷村媽媽耳朵聽不見,燒得一手好菜,村裡小孩都喜歡她,對我來說,人生最幸福的時光是下課後和爸媽一起守著電視機追劇。」50多歲F是位律師,至今仍住養父母留的國宅,倆老生前無條件的愛,徹底改變F一生命運,還留給她餘生用不盡的愛與智慧。

▲台北市內湖區的湖光國宅,前身是由影劇五村、精忠新村、憲光新村、內湖一村與三村等5個軍眷村整合而成。
▲台北市內湖區的湖光國宅,前身是由影劇五村、精忠新村、憲光新村、內湖一村與三村等5個軍眷村整合而成。

原生家庭重男輕女 醫院待產就把我送人

F的身世,是家族中不能說的秘密。從有記憶以來,她就和養父、養母生活在台北市內湖區眷村,後來改建為「湖光國宅」。殷實勤奮的養父,自公職退休後當起大樓管理員;養母耳朵聽不見,卻是眷村裡出了名的溫柔慈愛,永遠笑臉迎人,不算寬裕的家庭,卻總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連帶豐富了F的童年。

「我在原生家庭排行老四,生母是大家族的養女,生父也是老兵,當年比較像入贅,老兵多半很疼女兒,但他在家裡始終沒有太多說話的餘地。」F苦笑說,母親懷自己時肚子特大特尖,左鄰右舍都說是男孩,重男輕女的母親自然也希望能添丁,因超過預產期只好住院待產,期間母親總對著肚裡的胎兒喃喃自語「最好是男孩,若是女孩我就把妳送人!」

哪知這話被隔壁床的婦人聽見,竟拉開簾子向F的生母推薦收養人,「我媽因為話已說出口,拉不下臉否認,我爸是千百萬個不捨,加上那位婦女超熱心,我還沒出生,養父母一得知消息,當天就提著禮物趕來拜訪。」F出生後皮膚黝黑被嫌醜,一見就愛上的養父總是回懟「亂講!漂亮得很。」最後考量女人住院生產,出院時竟空手而歸,恐遭外人議論,雙方才約定先讓生母帶回家,順便哺餵母乳,1個月後養父母又準時報到,帶著剛滿月的F「回家」。

在F小時候,每年農曆年,養父依約定帶F和原生家庭團圓,「大人們都不說破,但養父母演技很爛,我小學其實就猜到自己的身世,沒拆穿他們就是了。」但說到底,年紀尚小的F終究不容易面對這樣的處境與心情調適,養父母發現她每次回來後總悶悶不樂,於是在她國中時寫了一封信,懇求原生家庭同意先暫停拜訪。

「這封信我的原生家庭有保留給我,但比較搞笑的是,養父寫說我每一次回家都會心情不好,成績因此一落千丈,還備註『從第一名掉到第三名』,更搞笑的是當我拿到這封信時,發現信封缺了一角,因為生父愛集郵,竟然忍不住剪下來。」F忍不住自嘲兩邊的爸媽簡直就是兩對活寶。

▲湖光國宅基地整齊寬敞,社區生活機能便利,是內湖高指名度社區。
▲湖光國宅基地整齊寬敞,社區生活機能便利,是內湖高指名度社區。

養父母殷實又勤奮 人窮志不窮換命交情

養父母對F呵護備至,連帶愛屋及烏,對F的同學熱情又照顧。「我們家餐桌永遠有熱騰騰的飯菜,讀北一女時,同學們都好羨慕,其中一個死黨家裡不開伙,養父知道後故意把便當裝了雙倍菜飯量,第三節下課她先合吃我的便當,午餐時我再跟她去福利社買吃。」後來養父病危,F人在海外出差,醫院一時聯繫不上親屬,還是共享便當的同學每天到病房代為照顧,被F稱為是換命的交情。

「那個年代,一般家庭的經濟都不算寬裕,但只要我的朋友到家裡來玩,養父養母一定會去菜市場買水果、買菜買肉,拿最好的招待客人。」F說,養父母的身教,讓她明白心靈的富足,不是只有銀行裡的存款數字。為補貼家用,養母也兼做保姆,出生45天就來F家的小女娃,即使後來長大離家念書,仍和F家關係緊密,「爺爺奶奶總叨念著她愛吃漢堡,每一次來玩,爺爺一定要帶她去黃昏市場買漢堡,奶奶也會燉一鍋排骨湯。」

養父病危時,女孩正在念輔大,「她第一次感受到從新莊搭公車到三總,1個多小時的車程竟如此緩慢,好不容易趕到醫院,電梯速度也慢得讓人窒息,就怕再慢一步,會見不到爺爺最後一面。」F直言:「養父母不論對我,或對周遭的親友,永遠無條件力挺,這種付出與堅定不移的愛,誰都無法取代。」女孩後來遠嫁美國,工作不易,聽到保姆奶奶病危,毫不猶豫飛回台灣探視,「老闆不准休,她直接辭職,不願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除了養育之恩,眷村爸媽還留給我用不盡的愛,這些昔日受到他們照顧的人,繼續愛著我、代替他們守護我,這份情是再多錢都買不到的,讓我確信自己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F表示,當年一家三口擠在7坪眷村宅,後改建國宅,養父官階雖不大,但也是軍官,可優先選擇26坪以上戶型,當然相對需自付的房貸金額也較高,後來F當律師賺了錢,一口氣還清了貸款。

隨著養父母相繼凋零,國宅屋齡偏高,老鄰居也陸續換手,但F始終未曾考慮轉賣,對她來說,這裡是養父母給她最溫暖的家,不論有形的與無形的,都是這一生最無價的資產。

我與政策宅的故事」相關文章:


Sponsored by:台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