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遭美課重稅,農林(2913)台灣茶葉能否從谷底翻身?

中國茶遭美課重稅,農林(2913)台灣茶葉能否從谷底翻身?
中國茶遭美課重稅,農林(2913)台灣茶葉能否從谷底翻身? - 來源: 玩股網

2025年4月,川普政府啟動全面「對等關稅」政策,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145%關稅,引爆新一輪美中貿易戰。中國則以125%報復性關稅反制,雙方劍拔弩張、談判破局。這場關稅交火影響遍及農產、運輸與消費市場,誰也沒想到,「茶葉」竟會成為新戰區。

當中國茶遭受重稅,美國供應鏈遭遇斷鏈風險,原本邊緣化的台灣茶反而意外成為「可被信任」的替代來源。對於台灣老牌茶商農林(2913)而言,這或許是一場遲來的春天:從內銷困境掙扎多年,如今不僅有機會翻轉本業,甚至可能迎來碳權的紅利時代。

美國喝茶變奢侈?

美國近期除了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關稅,還預告未來將對所有中國籍船隻課徵「靠港費」,進一步抬高亞洲商品的進口成本。

密西根州一間茶屋的老闆表示:「我們無法在美國種植、滿足我們需求的茶葉,『讓茶再次偉大』根本不可能發生。」她的原物料大多來自中國與越南,如今成本翻倍,只能轉嫁給消費者。

事實上,美國茶葉進口超過80%來自亞洲,中國長年是第一大來源國。如今中國茶幾乎遭封殺,台灣成為少數仍可穩定供應的國家。2024年,台灣茶葉出口至美國達1,959公噸,約 7.14億台幣,占總茶葉外銷三成,創下新高。

美國雖未明確點名「台灣茶」涉洗產地,但相關部門已加強查核與產地標示要求,未來是否需揭露全部茶葉來源國,也正在研議中。這對於堅持原產地與品質的企業如「農林」,反倒是一種機會,在「真假台灣茶」難辨的時代,農林這類標示清楚、無毒種植的品牌,將更具價值與議價能力。

農林:從老品牌到政策受惠股

在這場關稅帶來的供應鏈重組下,台灣茶迎來了轉機。讓陷入多年虧損的農林,出現翻身機會。

🔹 過去的沉痾:市占1%、連年虧損

農林是台灣最大茶葉生產商,卻在越南茶與進口低價潮衝擊下,市占率跌至不到2%。自2018年起連年虧損,EPS長期為負,體質失衡。

🔹 現在的重整:縮減產量、聚焦品質

董事長吳清源上任後,果斷縮減不賺錢的茶園規模。以屏東老埤農場為例,從453公頃砍至98公頃。並轉向發展無毒國產茶,搭配政府的原產地標示政策,2023年銷量提升至500公噸,較2019年成長近五成。

🔹 轉型的希望:碳權與光電收入可期

農林擁有台灣第二大土地資產(約3,700公頃),近年已與寶晶能源合作,開發屏東老埤農場太陽光電設施,預估每年提供5.76億度電、創造1.5億元農業產值,並結合觀光創造300個工作機會。

更重要的是,在碳權交易日漸成形的今天,這些土地將具備碳權變現潛力。吳清源已明言,將碳權「內銷」給其掌握的三陽集團,打造企業間綠色經濟閉環。

財務觀察:過去虧損來自業外,今年本業有望轉盈

投資人最在意的問題:農林何時轉盈?

2024年農林EPS為-0.22元,雖未轉正,但相較過去大幅改善,而2024 Q4財報毛利率回到40.97%,營益率為-1.39%,本業出現轉盈契機。而導致農林多年虧損的主因,其實多為業外因素:如土地重估損失、不動產處分虧損與管理費用高企。如今透過光電、觀光與碳權開發,這些歷史包袱正在清理中。

國際政局:美中談判短期無望,台灣茶有望受惠

美中之間氣氛仍然緊張。川普希望「直接與習近平核心對話」,反映其將以威壓代替談判,導致市場不期待近期重啟磋商。此情況下,中國茶仍將長期缺席美國市場,台灣茶短期受惠窗口已然打開。

除此之外,另一項潛在利多也逐漸浮現:中國與越南近期簽署多項經貿合作協議,強化雙邊貿易與製造業合作。這引發美方疑慮,擔心越南成為中國商品的轉出口跳板。若美國對越南啟動貿易調查或實施制裁,將可能使越南茶也被波及,使原本依賴中國與越南進口的美國茶商被迫轉向其他供應來源——其中最具條件的替代國之一,正是台灣。

在中國與越南兩大競爭對手可能雙雙受限的情況下,台灣茶將成為中高價市場中,少數具信任、產地清楚、穩定供應的選項。對台灣茶業與農林而言,這是一場地緣紅利與品質品牌共同交織的戰略機會。

當全球供應鏈重組、貿易戰升溫之際,農林的角色也正從傳統製茶廠,蛻變為結合土地活化、光電收益與碳權潛能的綜合資產型企業。面對中國與越南茶葉出口受限的雙重地緣紅利,台灣茶在美國市場的戰略地位日益明確,而農林也逐步擺脫多年業外虧損的包袱,本業轉盈可期,並透過穩定的租金與綠能開發收益,構築出具長線題材的成長軌道。當全世界都在等中國茶回歸,台灣若能穩定輸出、堅守品質與信任,農林的翻身不只是從「邊緣股」到「地緣股」,更有可能成為下個供應鏈重構中的關鍵受益者。

本文作者為玩股華安,原文出處:玩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