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台灣半導體設備商的成長策略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地緣政治等議題,全球的半導體需求持續增加,半導體產業大致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同時推動了半導體設備市場的擴張。根據SEMI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總額達1,063億美元,雖年減1.3%,但預期2024年在前段及後段製程推動下,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銷售將回升,並在2025年創下1,240億美元的新高。
根據2023年第四季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營收排名前五大的公司依序為荷商艾司摩爾(ASML)、美商應用材料(AMAT)、美商柯林研發(Lam Research)、日商東京威力科創(TEL)、美商科磊(KLA)。
■台灣半導體設備 出/進口比為1:5
近年來,台灣半導體設備直接外銷金額快速躍升,以中國大陸、新加坡、美國及荷蘭為四大主要出口國家,占總出口的7成以上。由於台灣本身是全球最重要的晶片生產基地之一,設備需求量大,甚至吸引許多國際半導體設備商來台設廠。根據工研院報告顯示,即使本土半導體設備出口的金額逐年增加,但整體出口/進口的比例仍約為1:5。
其中荷蘭為最大進口國,其次為日本、美國及新加坡,近年來台灣出口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半導體設備大幅增加,主要因為當地發展封測產業,以及國際大廠擴大在星馬的產線投資。相較於站在世界頂峰的台灣半導體製造業,半導體設備還在發展階段,需要更多機會與成長策略。
台灣的設備廠商以傳統封裝設備、代工國際大廠模組、零組件為主,而先進製程設備主要仰賴國際領導設備商進口。由於設備市場幾乎已被大廠壟斷,加上前段設備開發與驗證所需的時程較長、台灣起步較晚,台廠不易加入競爭,目前除了替外商代工模組外,大部分以供應零件為主。即便如此,台廠還是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國內廠商像是在AMAT供應鏈中的京鼎、瑞耕、明遠;ASML供應鏈中的家登、帆宣;另有鈦昇、漢民、志聖等國內零組件廠,皆為與國際接軌之台灣供應商。
■基礎科學與研發資源投入 有待提升
面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台灣半導體設備商擁有獨特的背景與戰略定位,總統蔡英文曾於2022年指出,半導體產業是國家政策非常重要的項目,目前台灣半導體的設備多仰賴進口,強烈期待半導體業者使用的設備都可以達一定百分比程度的國產化。
然而,半導體設備的競爭力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基礎科學的累積、研發資源的長期投入事關重要。由於台灣過去在半導體產業型態聚焦的緣故,後兩點較為薄弱。因此如何把握國際趨勢,弭平威脅並創造機會將是目前台灣半導體設備公司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從上述分析看來,在全球情勢不穩定的情況下,台灣半導體設備商需要能夠更靈活的調整策略,加強供應鏈的彈性及抗風險能力,追求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平衡,同時響應政府的政策及補助,善用政府提供的資源以提升競爭力,才能夠持續發展。
■可嘗試「立足大陸,瞄準歐美」策略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認為台灣半導體設備商可以試著以「立足大陸、瞄準歐美」的策略方針,大膽前進大陸市場,利用大陸國產替代的需求作為驗證場域,以此作為打入國際大廠供應鏈的手段。
考慮到大陸在迫切需要半導體設備且在政治及貿易緊張的背景下,難以自國際大廠進口,台灣的半導體設備商應該更加關注於了解和滿足大陸的需求及市場動態,把這廣大的市場作為舞台藉此展示自己技術的核心能力,雖然可能會面臨一些抄襲、模仿的威脅,但是這正凸顯了持續創新與技術進步的重要性。
在展示同時,也積極尋求與歐美國際大廠的合作機會,以打入其供應鏈為目標,代工關鍵模組、零組件,發揮台灣的優勢,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在確保技術領先的同時,積極尋求國內外市場的擴展和多元化,並與政府及產業鏈的上下游達成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並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
15檔投顧點將 拚金牛甩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