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 馮博堅協助企業成長當使命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馮博堅帶領團隊,長期為企業推動策略規劃與轉型專案,關注半導體供應鏈、AI與新科技應用、併購後整合等議題,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多變政策與關稅談判新環境,時刻保持高度專注力,身體力行、把協助台灣企業成長當成使命。
馮博堅常駐台北辦公室,是波士頓顧問公司高科技、媒體與電信專項的核心成員,率領團隊為跨國消費電子、電信營運、半導體製造、工業產品、私募基金等企業與機構推動策略規劃與轉型專案。採訪當日,馮博堅才風塵僕僕從新竹拜訪客戶後趕回台北,足見在川普關稅戰與新政影響下,面對不確定性與併購領域的多重契機,台灣企業仍在尋求應對之道與各種機會,也是馮博堅發揮所長,提供企業協助之處。
馮博堅強調,台灣身處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台灣企業除了持續打造韌性,利用情境分析等工具識別個別模擬情境中的機會與風險,方能洞燭機先。另外,在經濟全球化轉變成地緣政局化的趨勢下,企業應建立具備國際關係知識的專業團隊,提升判斷地緣政治變化的能力,以更即時地擬訂未來海外策略。
面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馮博堅提出,「從最好的狀況、到最不好的都有可能發生。」因此,要能夠迅速幫助企業客戶先擬定各種情境(scenario),舉例來說,在BCG所採用的說法裡,必須要有情境分析(scenario planning),通常以極端的兩個狀況,當作分析的定錨點,包括:不論情境如何,企業需進行的無悔行動(No Regret Moves),抑或是在極端情況下,企業需考慮是否進行大膽舉動的Big Bet等。
事實上,在應對外部變數,以及企業反求諸己追求營運增長等多面向考量中,併購通常是檯面上的選項之一。企業決議透過併購向外擴張,並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馮博堅認為,企業主需不斷評估是否需要併購,這是持續的決策過程。舉例來說,許多台灣企業尋找第二或第三個增長點,不得不進行併購,此前必須經過足夠時間準備且有效率的規劃,以評估併購標的與企業本身吻合度,以及價格合理性。
市場常觀察到,台灣企業向外併購活動主要集中在科技業,這是由於科技業的增長潛力較大,但傳產企業通常習慣於購買上下游企業,這是台灣相對普遍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企業向外併購實力不差,但併購後的挑戰不得不慎,可分為二大層面:
首先,併購後的管理問題。台灣企業在併購後,部分會面臨管理不善的問題,未能有效整合外國公司,需要有更專業的團隊來提升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割前應明確未來的營運模式,包括組織、流程及文化的整合。
其次,與資本市場的溝通,是企業併購後不應迴避的大課題。馮博堅提出,相比起歐美企業較強大的投資者關係管理,亞太區企業在併購後,似乎較不能有效向資本市場溝通併購的策略目標及預期收益。「其實從併購後三天的股價反應來看,就能知道市場有沒有認同1+1大於2的效果,」若市場反應未能達到預期,則需加強溝通。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全球伺服器出貨升溫 TrendForce:明年看增5%
12檔補漲股 外資買不停
訊連人臉辨識 明年貢獻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