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世代最青-投資加密幣 年輕人也瘋狂

【時報-台北電】對於成長於網路與社群平台世代的Y、Z族群而言,比特幣與加密貨幣不僅是新興的投資標的,更是一種「反抗既有財富秩序」、爭取財務自主的象徵。這類去中心化的資產型態,對年輕人來說,是敲開資本市場大門的入場券,也是一場屬於他們的財富革命。

相較上一代透過學校、金融業務員或理專進入投資世界,現代年輕人多從Telegram、LINE群組、YouTube、Threads等社群平台汲取知識。區塊鏈研究機構DA Labs共同創辦人周子鈞指出,年輕人對區塊鏈錢包與加密平台的學習,往往從一則Airdrop活動、一段KOL影片,甚至是一場社群討論開始。

原因之一,是許多加密貨幣交易平台設計各種吸引用戶入門的誘因,例如免費空投、註冊獎勵或是推薦機制,讓年輕族群願意嘗試接觸。而這些互動,也讓學習不再是傳統式的教條灌輸,而是更具社群參與感的自發探索。

「幣修學分」共同創辦人周律辰觀察,年輕人進入幣圈學習方式多半是「邊做邊學」。從開設數位錢包、購買穩定幣開始,再慢慢理解鏈上應用、NFT、DeFi等複雜的概念,是多數新手的成長路徑。他表示:「實際操作一次,勝過十次閱讀白皮書。」

同時,交易平台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資源,包括幣安學院、幣託學院、HOYA BIT學院,以及MaiCoin集團推出的「MaiCoin小學堂」等,透過線上、線下課程補足學習資源缺口,成為新手入門的重要支撐。

幣圈的高波動性讓年輕人又愛又怕,但年輕人為何仍前仆後繼?周律辰認為,除了加密貨幣的高度流動性與自由性,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的「價值觀共鳴」,是一種對傳統財富秩序的挑戰。

面對房價高漲、薪資停滯與制度信任感低落,加密貨幣反而成為年輕人通往「財務自由」的載體。周子鈞指出,在台灣,許多年輕人將比特幣視為一種去央行化、去國家化的「資產避風港」,也是一張普通人參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門票。比特幣的技術性創新之外,更像是一場關於信念與未來的運動。

「買不起房、養不起家」的社會現實下,財富不再等於不動產或退休金。年輕人更傾向選擇有「翻身可能性」的資產。比特幣於是成為他們抗通膨、對抗傳統制度,並追求財務主權的象徵。

根據HOYA BIT近期用戶調查發現,年輕人不只把比特幣視為投資工具,更像是一種「參與未來」的方式。相較於傳統貨幣,他們更信任由程式碼構築的去中心化金融秩序。

有趣的是,HOYA BIT發現,Z世代比外界想像中更關心「監管」。他們會主動搜尋「登記制」、「合法交易所」等關鍵詞,並在LINE社群討論政策細節,顯示對資產安全的重視正在上升。

周律辰認為,監管對年輕人來說是一體兩面:一方面提供進場信心,另一方面也可能局限他們的交易空間。周子鈞則補充,監管已成為幣圈信任機制的一環,部分用戶選擇合規交易所,另一部分則轉向去中心化交易平台或海外平台繼續參與市場。無論選擇哪條路,他們都展現出強烈的自主判斷力與參與意願。

與其說比特幣是貨幣,不如說它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一場選擇、一場自學與實驗並存行動。對他們而言,價值不再來自制度背書,而是來自程式碼、社群共識,及自由流動的資產自主權。(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黃于庭/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