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難來台父子以叔姪相稱躲徵兵 永和大陳社區第三代開棺驗屍 1坪換5坪入住都更新家|好宅報報

居住問題一直是政府重要政策,早期興建各種政策住宅,近年則轉向住宅補貼與社會住宅,當年的眷村與國宅,可說是台灣戰後城市發展的縮影,承載無數家庭的遷徙記憶與時代變遷。從板橋大觀路老眷村的搬遷,到台北市興安國宅的精華歷史,西寧國宅的靈異傳聞、湖光國宅的動人賣屋故事……有的人從大陳社區拆遷中獲得新居,還有人憑房地產翻身,卻不忘眷村的互助精神,而才女陸玉清則將忠貞二村的記憶寫進戲劇。本期好宅報報收錄10篇「政策宅」溫韾故事,讓我們一同體會感受台灣人遷徙與安居的歷史。

【文/Angela】國共內戰烽火連天,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百萬軍民隨之離鄉背井,飄洋過海組建「眷村」,在島內遍地開花。外省第三代的張忠邦透露,爺爺當年從華北逃難,一大家子只有父子倆順利抵台,為躲避徵兵對外以叔姪相稱,輾轉落腳永和大陳新村。父親早逝,張忠邦幾乎是靠爺爺拉拔長大,祖孫安身的平房位於大陳義胞社區單元2,是全區最早都更成功的「勝開大地」社區,而張家人為驗明血緣關係,還有段開棺驗屍插曲。

▲永和大陳義胞社區單元2最早完成都更整合,新大樓「勝開大地」讓入住4年的原住戶十分滿意。
▲永和大陳義胞社區單元2最早完成都更整合,新大樓「勝開大地」讓入住4年的原住戶十分滿意。

奶奶裹小腳難逃 時代悲歌骨肉分離

「我是在大陳新村出生,住了20多年,平房不到10坪大,後來我們有改建加蓋2樓,勉強隔出3間房,直到真的住不下才搬出去,爺爺後來有把房子便宜租給北上打拼的人。」張忠邦回憶,從小永和大陳新村長大,社區裡有一半住民不非來自大陳島,卻都被國民政府安排落腳保安路與環保河一帶狹長新生地,從此落地生根。

張家祖籍在華北,爺爺早年已在中國大陸娶妻生子,無奈國共戰爭爆發,「奶奶有裹小腳逃不了,一大家子都留在對岸,當時爺爺逃難走得倉促,只能帶上爸爸,一路輾轉從廣東撤退來台。」來台後為了躲避徵兵,爺爺不得不謊報年齡,對外父子倆總以叔姪相稱。

由於父親早逝,打從張忠邦有記憶以來,幾乎都是爺爺照顧一家人,60多歲時還自修考取中醫師,在永和執業。大陳新村房子一直登記在爺爺名下,父親生前因身分登記關係無法繼承房子,若改贈與又怕被課高額稅負,遲遲未辦理過戶,之後爺爺80多歲過世,爺孫因名義上並非直系血親,導致產權始終無法移轉。

回顧占地8.2公頃的永和大陳社區歷史,早在2006年就被行政院劃定為公辦都更示範基地,全區約1500戶,共分為7單元,張家所在的社區位在單元2,部分房舍早年占用市有土地,有些是原屋主搬遷、接手者僅有產權無土地所有權,新北市財政局採專案模式,以當時地價讓售予住戶,使其擁有土地產權。

▲張忠邦是大陳社區第三代,早年三代蝸居在約10坪平房,都更後可分回權狀40坪3房空間,一家四口的生活空間變得更寬敞舒適。張忠邦提供
▲張忠邦是大陳社區第三代,早年三代蝸居在約10坪平房,都更後可分回權狀40坪3房空間,一家四口的生活空間變得更寬敞舒適。張忠邦提供

都更環境變更好 勸釘子戶轉換觀念

張忠邦透露:「我們為尋求繼承,一度找上大陸相關單位幫忙,後來真的要謝謝開晟建設,建議採驗DNA,但父親死後是火化無法採檢,還好爺爺採土葬,透過開棺驗屍確認親屬關係,才能繼承房屋並參與都更。」因單元2是大陳社區公辦都更的頭香,加上承辦建商開晟建設董事長鄭阿明又是永和在地老市長,最終以每人1坪土地換5坪室內空間加車位,4年內取得180戶住戶100%同意。

張忠邦表示,都更過程中,建商補助每戶約10萬元拆遷費,另有約2萬搬家補助金,每個月還有1.7萬元的租金補貼,直到建案完工,總計領了5年多,對住戶來說不無小補。本身也從事土木營造業,都更後張忠邦搬回「勝開大地」新家,權狀40多坪室內有3大房,一家四口住得寬敞舒適,且配有停車空間、管理室收發包裹與垃圾間,不用像過去追垃圾車,整體社區規畫與建築品質都讓張忠邦豎起拇指。

張忠邦認為每一件都更案要能成功都不容易,過程中會有很多風風雨雨,入住4年多來,偶爾遇到單元3和單元1的老鄰居,都會以過來人身分分享,甚至碰到釘子戶也會加減勸說,別損人不利己,畢竟現今建材與工資成本節節高漲,都更整合進度拖久,對於住戶權益來說未必更有利。

我與政策宅的故事」相關文章:


Sponsored by:台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