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看世界-關稅重構世界秩序:從美元赤字到供應鏈轉向,台灣如何面對?
美國貿易赤字不只是貿易帳的問題,更是一個選總統的問題,歷史顯示,當美國長期陷入赤字、製造業空心化時,就會選出一位「願意翻桌」的總統。從尼克森到雷根,再到川普,這些人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不是來修補國際秩序的,是來改規則的。川普這次不只想改,還想重寫整本規則手冊。
很多人說,這是保護主義的回潮。這是一種便宜行事的解釋。看川普這一次用的是「戰略性保護主義」,不是要短期救經濟,而是長期重建美國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從「海湖莊園協議」戰略,到對等關稅機制,我們看到一場結構性的調整:「美元要貶一點,美國要強一點,供應鏈要靠近一點,對手要被孤立一點」。
■這不是打架,這是設局
過去全球經濟秩序建立在一個默契上:美國願用雙赤字向全世界輸血,他國才能賺錢。此模式撐了70年,終究碰上「特里芬困境」的天花板:當美國輸出美元來穩定世界,就必須長期入超、靠舉債過日,讓美元高估、製造業外移,內部開始「血虛」。而現在川普的作法,就是要打破規則,讓「你賺的每一分,都要付代價」。
■關稅只是開局的工具
川普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基礎關稅,再依據雙邊逆差程度加徵對等關稅,台灣被課到32%,高於亞洲平均。理由很簡單,因台灣不只對美順差高,結構太集中,且有洗產地疑慮。
原本大家得了川普憂鬱症,不知如何接招。但後續川普戲劇性宣布,對75國「暫緩90天實施對等關稅」,先維持10%的基礎稅率。
很多人誤以為是善意,其實不然。這是川普的「壓力鍋策略」:先給壓力,然後給時間談判。若三個月內讓出東西,那就收回;若沒讓步,就加倍奉還。
預判90天暫緩是為等聯準會啟動降息。等市場風險資產情緒轉好,就會加稅再出手,政治壓力小、經濟承受力高,這才是他精算過的最佳時點。
豁免電子產品關稅後,又再度啟動半導體232條款調查,完全沒有喘息空間。因為對美國來說,這是用關稅開打一場「供應鏈重組」的策略。
■後續三大連鎖反應
一是,區域再協調,越、柬、日等國都已開始談判,提出降稅、擴大採購、甚至主動洗產地自清。預期未來三個月是各國搶談「川普deal」的黃金期。誰談得快、談得深、讓出夠多,誰就能換到低一點的關稅配額。大家都心中雪亮,不用跑得比熊快,跑得比你鄰居快一點就行了。
二是,產業重新定位,川普並非要所有製造業回流,而是目標鎖定不同產業有不同做法。有利於他鐵鏽帶選票的產業,如鋼鐵、鋁、能源、汽車等,他鐵了心要移轉回美國。戰略安全產業如無人機、船舶、半導體、藥品,則要建立基本供應鏈產能以備不時之需。產量大量集中在大陸,會被拿來威脅美國的,如手機、路由器、電腦,則要把供應鏈打散至全世界。
三是,台灣對策不只談判,還要思考轉型,台灣政府組成談判小組、提出農工大採購、允諾解決非關稅障礙,方向是對的,但這不夠。還需要告訴全世界,台灣不只是「製造很強」,也能成為「供應鏈的系統解決者」,要往「美國很需要,但不想用Made in China」方向走,才有機會在未來三年供應鏈轉移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