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老化推升人工關節需求 國產化骨骼修補材料日益成熟
【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2050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將佔全球人口15.8%,「老化」已成為各國迫切面臨的新挑戰,骨科醫材市場成長潛力龐大,其中全球人工關節(主要是人工膝關節與人工髖關節)市場規模2025年將達到211.7億美元,年平均複合成長率為2.5%。台灣將在2026年邁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2成,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退化關節炎盛行率達15%,全台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在政府推動生醫產業下,台灣已有逾40個國產骨骼修補材料通過TFDA認證,未來若能透過創新技術、專利佈局合作,可望在國際骨骼填補材料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隨著慢性病與老化帶動骨科醫材需求,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預估,全球骨科醫療器材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412.3億美元,到2025年成長至51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3.2%。而其中,由於與老化相關的骨質疏鬆症和骨關節炎患病率增加,以及關節置換術的創新,導致2018年關節重建產品市場規模占比為42%,占比最重,由於微創手術技術的精進,以及患者對使用生物性骨材的意識增加,脊椎與生物性骨材至2025年市場規模占比將成長至25.1%與19.7%。
現階段國際正積極發展3D列印骨材技術,製造更符合臨床需求的植入物,相較傳統植入物能減少骨切割並保留骨骼,減少對患者的創傷與副作用,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後續照護費用,驅動骨科市場的成長,若能提供高品質3D列印解決方案的廠商,將能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取得領先地位。
台灣退化關節炎盛行率達15%,全台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等於每6.5個人中就有1人有膝關節退化問題,每年超過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而全國就醫次數,骨關節病症住院費用更是擠入前10名。未來隨高齡化趨勢持續發展、醫療手術介入需求增加、骨骼修補材料與技術發展快速,都驅動著骨骼修補材料市場的成長與推陳出新,自體植骨被視為植骨的黃金標準,是臨床最常使用的骨骼修補材料,但取骨部位感染與疼痛,導致恢復期延長以及自體骨量不足等問題,促使其他骨骼修補材料的使用量逐漸增加。
在政府大力推動高階醫療產業下,有鑑於國內廠商雖然擁有良好的製造技術,但卻缺乏自主開發高技術門檻與高regulation門檻產品之能力;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工研院開發出「兩相材料關節軟硬骨修復技術」,病患不須往返醫院進行兩次手術,可節省住院成本,並減低病患傷痛。國內廠商必須藉由透過創新技術、專利佈局及彼此合作,才能在骨骼填補材料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共創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