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能方便、大坪數低公設…40多年湖光國宅不再是外省伯的國宅!新住戶湧入、眷二代變少數|好宅報報
居住問題一直是政府重要政策,早期興建各種政策住宅,近年則轉向住宅補貼與社會住宅,當年的眷村與國宅,可說是台灣戰後城市發展的縮影,承載無數家庭的遷徙記憶與時代變遷。從板橋大觀路老眷村的搬遷,到台北市興安國宅的精華歷史,西寧國宅的靈異傳聞、湖光國宅的動人賣屋故事……有的人從大陳社區拆遷中獲得新居,還有人憑房地產翻身,卻不忘眷村的互助精神,而才女陸玉清則將忠貞二村的記憶寫進戲劇。本期好宅報報收錄10篇「政策宅」溫韾故事,讓我們一同體會感受台灣人遷徙與安居的歷史。
【文/Remi】年輕世代也許很難想像,市區中外觀傳統的「國宅」,一戶戶中曾經背負著怎樣的歷史重擔,國宅原址過去可能是被安置的眷村,也可能是具有社福性質的政策住宅。隨著時代變遷,這些人與屋的故事或已成為過往為人淡忘,緊抓最後僅存一絲縷的牽繫,這已是60、70年代的最後回憶。
年老無子 賣國宅住安養院
大約20年前,在各國宅1樓公共空間,常看到很多外省籍退休長輩們聚會聊天,國宅一樓的店面,也大都是各種大陸老家的麵食餐館、修改衣服的店舖為主;而現今大都已經換血,眷二代的50~70歲居民幾乎都成為相對少數,更多的是一般沒有地緣關係的換屋族群,純粹因為國宅地點好,生活機能方便,大坪數低公設,進而買下成為新住戶。
經過數十年更替,原來國宅住戶已經不多,想要了解早期的故事,只能從附近的老房仲過去案例了解,掀開塵封的過往。大家房屋內湖科學園區港前店協理林書慶表示,早期湖光國宅大部分是軍眷配發的,因軍階不同面積各異,諸如校級30坪,尉級26坪及士官23坪等等,周伯伯是河南開封人,早年入伍隨著國軍來台,在軍中擔任高階官的護衛長,備受信任與重視,以上校退役後分發一戶湖光國宅,周伯伯未婚,膝下無子,10餘年前回大陸認親時,聯繫到姪子小周先生。
雖說姪子已經是三等親,但總歸是血濃於水,有親屬關係的也是很有限了,即便算不上認識,但至少仍有血緣關係。由於周伯伯年近90歲,健康狀況不大穩定,當年兩岸人民還可以自由往來時,小周先生便時不時來探望,林書慶說,由於周伯伯無子女,小周先生的意圖很明顯,其實周伯伯晚年也不在意了,於是就把國宅賣了,自己住到安養中心,國宅就此易主,新屋主是附近居民。
周伯伯後來被小周先生接回開封市居住,算是圓了周伯伯回故鄉的心願,跟周家後人聯繫上,也去了宗氏祠堂祭拜過,祭拜完成與後輩用餐後,喝了點小酒,就在睡夢中辭世了,結束了大時代因戰亂而分離的故事,畫上了一個小句點。
老國宅隨都更 走入歷史
林書慶說,類似的故事在國宅中頗為常見,尤其是單身者,因為沒有人繼承資產,回大陸省親時認識的親戚,有些就會跨海來台,以照顧長輩為由將長輩的台灣資產出售變現,接回大陸安頓,最後再接收資產。如果後續有將長輩照顧好,這樣的做法也是無可厚非,對周伯伯來說,留下房產要給誰,也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讓他老人家心安,回到幼時熟悉的故土,在祠堂祭拜了祖先與父母,內心不再惦記,放下牽掛再無遺憾。
時間繼續往前走,開始與結束循環著,年齡比屋齡大,對國宅來說終將易主,國宅褪下政策標籤後也是一般住宅而已,湖光國宅也已經40歲了,或許10年20年後啟動都更,拆掉舊屋重建,屆時所有曾經的故事,都會隨著磚瓦消失殆盡了。
「我與政策宅的故事」相關文章:
Sponsored by:台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