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因應川普變局,豐年儲糧比普發現金重要

川普上任後,啟動一波波貿易關稅戰,全球嚴陣以待,稅收超徵不應隨意花掉,平時廣積糧,才能因應國際變局的不時之需。圖/本報資料照片
川普上任後,啟動一波波貿易關稅戰,全球嚴陣以待,稅收超徵不應隨意花掉,平時廣積糧,才能因應國際變局的不時之需。圖/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25日開議,國民黨24日舉行立法實務研討會,決將主張普發現金1萬元的「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現金特別條例草案」,納入本期會優先法案。惟川普上任後,啟動一波波貿易關稅戰,全球嚴陣以待,稅收超徵不應隨意花掉,平時廣積糧,才能因應國際變局的不時之需。

2024年我國稅收超出預算數5,28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國民黨立院黨團磨刀霍霍,推動制訂「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現金特別條例草案」,主張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及「預算法增訂第81條之1條草案」立法,只要政府稅課收入實徵淨額達到預算編列數120%,就應還稅於民。這樣的倡議,財稅學者雖仁智互見,惟多數傾向反對,不論從學理或實務來看,稅收實徵數會多於預算數,只是暫時性,並非常態。

因為「超徵」詞彙,讓外界誤以為國庫很有錢,或違法超收人民的錢,對於「還稅於民」,社會討論得沸沸揚揚,卻不願理性深究「稅收超徵」的根源。前財長蘇建榮曾直指「還稅於民」是假議題,因為「民」不只這一代,還有下一代,把錢花光是不對的。更何況,很多人是避稅不用繳稅,難道還要發現金給他們?這是齊頭式普發的不公平。

近3年我國稅收超徵1.3兆,在野黨批評只還債不到3,960億元。對此,財政部趕忙撇清,超徵1.3兆並非全歸中央,包括劃歸地方及指定用途,而這3年執行債務還本合計3,960億元,減少舉債也有3,845億元,在野黨所言還債數差距甚大,主因未考量各該年度減少舉借及累計至歲計賸餘等因素所致。

但從2017年以來,連7年中央政府決算有賸餘,究其原因,除了經濟穩健成長,帶動稅收增加,近幾年所以會連年「稅收超徵」,可歸諸財政部在籌編預算過程偏向保守,只要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對來年稅收就不敢樂觀的估計。

依法,所編年度的預算要在上一年的8月送立法院審查,每一年的4、5月就要概算次年的預算,如此所估計的稅收預算數,難免與實際執行結果出現差異。惟近年來實徵數連年遠大於預算數,可見,財政部在稅課收入籌編上,有值得商榷的空間。

然而,「稅收超徵」確是經濟成長的果實,該如何分享給全民,立委可在立法院理性討論,納入預算法修法,例如採編列預算方式,對弱勢族群更實質補貼是一途,也可列入償債基金等。總之,務實制度化的修法,明列優先用途,總比煙火式的普發現金可長可久。

回顧2023年初蘇揆宣布普發6000元現金,當時台灣正處疫情尾聲,雖已逐步解除邊境管制,但部分餐飲、旅宿或零售業仍受疫情衝擊,基於刺激內需,提振經濟成長力道,決定普發現金,至少有其正當性。

反觀,國民黨此時主張發放現金1萬元,和2023年蘇貞昌任內的「經濟紅利全民共享」比較,時空環境大不同。經濟部今年1月發布113年全年批發、零售及餐飲業全年營業額,三者皆創歷史新高,在內需尚稱活絡下,發放1萬元對刺激內需效益並不大,徒有替代效果。藍營僅以仿效美國、新加坡的說法,對外論述稍顯薄弱。

再者,前一年度有無歲計賸餘,行政院每年4月底辦理決算才能明朗化,倘若去年沒有歲計賸餘,普發現金所需2,300億元財源無著,還得舉債才能支應,豈不更是債留子孫。

尤有甚者,這本要普發現金的特別預算書是由行政院籌編,依照預算法91條規定,「立委所提法律案大幅增加歲出或減少歲入者,應先徵詢行政院之意見,指明彌補資金來源。」普發現金法案猶有爭議,豈有讓立法院去挖行政院既有財源的道理?倘若強行要求行政院編列,恐遭致「立法權干預行政權」訿議。

川普上任後啟動一連串新政,貿易關稅戰方興未艾,還看不到停歇跡象,加上紅色供應鏈低價傾銷衝擊我國傳產,百業待興。稅收超徵扣除償債還本後,累計至歲計賸餘,可供未來稅收不足時的融通財源,不但在國家急需時不用舉債,也有存糧可用。「豐年儲糧,積穀防饑」,這是負責任政府對財源紀律及韌性應有的遠見。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
廣達將秀5G專網與AI實力
全球伺服器出貨升溫 TrendForce:明年看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