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企業征戰海外法規彈性調整 前提應要共榮

台積電宣布擴大加碼美國投資千億美元,國人看法兩極,有擔憂台灣半導體技術外流、國安上仰賴的「矽盾」恐削弱,也有看法認為,台灣產業終於有機會走上國際,也是國力的延伸,但身為法治國家,面對種種疑慮,該思考的是,對重大損害國家安全、產業競爭力或經濟發展有相關保護法令,為何要讓它「躺平」。

地緣政治是近幾年來,談論政經環境最常提到的關鍵詞,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19年預言,台積電是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去年進一步「認證」台積電真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他要台積電保持價值,才能在紛擾中繼續繁榮。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說,把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視為「矽盾」、「護國神山」是很奇怪的觀念。台積電在全球競爭中表現極佳,固然是台灣的光榮,但台灣不能只有一個產品、一個產業,否則就如一座森林植物太過單一,易有一榮俱榮、一枯俱枯現象。

賴總統則指出,如果從台積電的全球布局來看,又或者從台灣產業發展的路程來看,都不難發現台灣的產業是從「西進」、接續的「南向」、進一步的北邊合作「北合」。幾十年來累積的實力,已足夠讓台灣自信地跨越太平洋,「東拓」到美洲大陸,重新建構一個新的產業布局的時候。

不管如何,都是為了台灣未來產業發展著想,一如子女長大外出求學發展一樣的平凡。

魏哲家在白宮宣布有意加碼投資千億美元,川普態度馬上從台灣「偷走」晶片說180度大轉變,最新說法是讚揚與佩服台積電;先前總統府記者會上,賴清德總統強調沒有美方壓力,魏哲家再三表示產能無法滿足客戶需求。但各自表述的理由,其實就是政治現實與商業現實。

這幾年來因為美中科技戰,加上大陸全球挖角科技人才,不管美國、日本、歐洲,都把「敏感科技」入法。台灣也是如此,2022年5月20日立法院修正通過國家安全法,新增國安法第3條規定,明文禁止侵害「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秘密。

所定義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指的是如流入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或境外敵對勢力,將重大損害國家安全、產業競爭力或經濟發展,另基於國際公約、國防需要或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考量;或可促使我國產生領導型技術或大幅提升重要產業競爭力,應進行管制。

可用之法又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規範受政府資助核心關鍵技術人員管制、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加上投審會審查、產創條例,對外國、大陸、港澳的投資或技術合作相關法規、命令,乃至智慧財產也有營業秘密法來保護、公平法的限制競爭等維持市場不致失序。

行政院政委、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最近提到,敏感技術管制依政府規範,依國際民主國家形成的機制,針對受制裁的少數國家。且輸出會搭配經濟部管制方案,但目前沒有重新審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議題。

他同意前瞻製程研究到量產,有非常多技術細節,沒辦法用節點統一禁止,但如台積電有很多獨特的技術項目,不但政府不知道,客戶也不知道,得仰賴產業界自己謹慎,保護自己。產業營業秘密政府沒有權力接觸,若國際上依共同認知技術項目管制,依政府法令、程序一定會執行。

然而面對一位把資本主義利字當頭發揮到極致,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總統,論夥伴之情、民主之理絕對走不通,法律或許是最後的一道防線,也是幫企業解套的方法,否則以現在川普的施政,恐怕再次「真心換絕情」。

有實力征戰海外的企業就該給予鼓勵,危及國安與產業競爭力、經濟發展的舉措才該遏止。台灣有種種法治規範,但像跟隨美國態度而調整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前提除了國安、產業經濟發展,應還得是「友好」、「夥伴」、「共榮」,若現實上不是如此,法治是不是該走的更前瞻、更自主,甚至考量台灣產業特色與強項,賦予法規彈性,值得深思。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環球晶明年產能翻倍跳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
斷鏈+疫情 Q3全球貿易量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