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真誠開放陸客來台,才能改善觀光逆差

政府兩岸交流上缺乏善意,以致如今陸客銳減,少了這筆龐大的旅行收入,加上國人赴海外旅遊風氣日盛,觀光逆差自然愈來愈大。圖/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兩岸交流上缺乏善意,以致如今陸客銳減,少了這筆龐大的旅行收入,加上國人赴海外旅遊風氣日盛,觀光逆差自然愈來愈大。圖/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央行甫公布的國際收支帳,去年由於國人赴海外旅遊者多,而自海外來台觀光者少,旅行逆差首度升逾百億美元,達104億美元。觀光逆差日趨嚴重的主因,仍在於政府兩岸交流上缺乏善意,加以種種限制,以致如今陸客銳減,少了這筆龐大的旅行收入,加上國人赴海外旅遊風氣日盛,觀光逆差自然愈來愈大。

少了陸客,有這麼嚴重嗎?我們可以看一下央行的國際收支帳,旅行支出指的是國人赴海外的消費,旅行收入指的是海外旅客來台的消費,自1984年有統計以來旅行收支年年逆差,直到前總統馬英九開放兩岸直航,放寬陸客來台觀光,旅行收入大增才出現轉變,2011~2014年出現了連續四年的順差。遺憾的是,隨後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又告緊張,氣氛不佳原已讓陸客止步,加以雙方祭出限制,以致來台陸客呈雪崩式的下滑,旅行收支也因此重返逆差。

回顧2010~2015年在兩岸互釋善意下,每逢春節、清明、五一連假、十一黃金周,移民署總會機動調整入台證的核發上限,讓陸客可以順利成行,這些善意自然讓大陸民眾樂於來台觀光。統計顯示,來台陸客於2008年不到40萬人,經善意交流後,2014年已近400萬人,由於陸客消費能力強,因此我旅遊收入在這一期間大幅成長,因而創造了連續四年的旅行順差,也就是觀光順差。

根據央行資料,受惠於一年400萬的大陸觀光客,我旅行收入於2014年達146億美元,這個紀錄迄今未被打破,依舊是歷年最高,十年過去,去年旅行收入只有96億美元,今昔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何以如此?不言自明,去年來台陸客人數僅昔日高峰時期十分之一,如此旅行收入下滑,觀光逆差創新高,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隨著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近十年我觀光客結構已有重大變化,2014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991萬人,來自大陸者400萬人,陸客占比40%,去年來自世界的觀光客785萬人,來自大陸只有43萬,陸客占比降至5%。其次,依觀光局估計,2014年每人每日消費日本243美元,大陸242美元居前二名,遠高於美國的211美元,歐洲的187美元,韓國的216美元,由此可知,陸客昔日為我們創造龐大的觀光順差,實非虛言,而今日觀光逆差逾百億美元,理之必然也。

再者,這不只是逆差、順差的問題,國際收支帳上的旅行逆差,反映在國內就是運輸、住宿、餐飲、零售等與觀光有關的行業受到衝擊,與2014年146億美元相比,去年旅行收入少了5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600億,相關行業影響之廣,衝擊之深,就業機會損失之多,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身為執政者,民瘼如此,豈能置之不理?

去年賴總統於五月二十日就職之前,觀光產學界曾呼籲政府恢復正常的兩岸旅遊,他們盼望能回到一年兩、三百萬陸客來台的榮景,賴總統雖於演說中表示可以在對等尊嚴下重啟觀光,但情勢始終沒有進展,去年12月雙城論壇,陸方遞出橄欖枝,表示將積極推動上海團客來台旅遊,今年元旦總統回應兩岸觀光一事,希望兩岸在對等尊嚴下,健康有序的交流,對於雙方互釋善意,各界原本寄予厚望,不料,隨後自上海來台參加台北燈節的三個訪問團申請案,皆遭陸委會否決,兩岸觀光的破冰,又失去一次機會。

經濟學家奧爾森(Mancur Olson)於國家興衰探源一書說:「民主社會中,對立集團的爭執往往會造成整個社會無可彌補的損失。」兩岸問題,朝野紛擾已逾十年,這十年已讓台灣觀光業處於低谷,讓兩岸的互信崩解,對台灣的未來也埋下隱憂,至盼賴總統能以奧爾森的話提醒自己,促成朝野共識,向陸方釋出真誠善意,如此兩岸仍有春暖花開之日,否則台灣社會損失必將陷於無可彌補的處境。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啖低軌衛星通訊元件訂單 昇達科11月每股賺0.34元
通路共享 全聯全家電支結盟
環球晶明年產能翻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