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攻略】存股是什麼?有什麼好處?5月最新市場最熱門存股名單、選股決策三大因子一次公開!

一、存股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存股是一種長期投資方式,它的核心概念是持續買進股票並長期持有。這種策略的目標是透過選定營運穩定的優質公司、累積股票張數來賺取企業所發放的股票股利和現金股利。

存股的第一步是選擇優質的企業並持續買進它們的股票。當企業獲利時,會將部分盈餘分配給股東,透過企業發放的股票股利,作為投資人的投資回報,即可降低股票持有成本。

此外,如果企業發放現金股利,我們可以將這些收益再投資,重新投入資金買進更多股票,從而享受到存股所帶來的複利效果。存股的目標是累積股票張數,並賺取每年的股利收益,同時也由於股價會不斷波動,我們還有機會在股票價格上漲時賣出股票,實現價差收益。

如果你沒有時間深入研究股票投資,或是還不太了解的話,存股提供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來參與企業盈利並賺取高於銀行定存利率的回報。這種策略使投資人能夠輕鬆地參與股市,並享受到股票投資所帶來的長期增長潛力。

瞭解了存股的特點後,那存股有什麼好處呢?

● 長期財富增值:長期持有股票可以受益於公司業績增長和市場趨勢,有機會實現資本增值。

● 股息收入:許多公司會將部分利潤作為股息支付給股東,成為股東被動收入來源,也創造出現金流。

● 節省心力與時間:不用天天盯盤、操作方式也比較簡單,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

二、存股怎麼存?選股決策因子大公開

決定存股的方向有三大決策因子,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投資風格來選擇。三大決策因子如下:

1. 殖利率:按目前股價及當年度預估獲利、預估配息率,計算未來 (次年) 預估殖利率。

殖利率可以簡單理解成配息率,假設股價 100 元,配息 5 塊,則殖利率就是 5%。

若你是一位比較保守的投資人,想穩穩地持有股票年年領股息,那麼殖利率是很重要的指標;相反的,如果你是一位積極的投資人,想要低買高賣,透過交易直接賺取買賣價差,那麼殖利率對你來說就不會是最看重的指標。

2. 波動度:依股價波動程度與整體市場波動程度計算,主要用來衡量系統性風險 (Beta 值),Beta 值愈大代表股票波動度愈高,1 表示與市場相當;大於 1 表示波動大於市場;小於 1 表示波動小於市場。

當一檔個股 Beta 是 0.5,代表市場下跌 20% 時,這檔個股只有下跌 20% 的一半,也就是 10%,所以它的波動度是比較小的,也就是比較穩定。

3. 評價面:目前股價經基本面與歷史評價區間分析後,了解估值概況。

評價面可以理解成市場對這檔股票價格的看法,評價高就是市場認為這檔股票在歷史區間內價格是偏高的;評價低則是在歷史區間內價格偏低的。

而投資人就是盡量找到被市場低估的股票,在大家覺得它普普通通不起眼時便宜的買進,在大家高估它價格過高超過股票本身的價值時賣出。

但被低估的股票,不一定有高價值。所以如何在一堆被低估的股票群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那些股票,就是投資人要做功課的地方了!

三、存股怎麼選,檢視自己存股屬性,幫你分為三大存股族群的【熱門存股攻略】

我們依照投資目標、風險耐受度、股價接受度等項目分類,將存股族分為三大族群,投資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精準挑選標的!

小資族與圓夢族較注重產業具明顯成長趨勢,在循環屬性的產業中,未來有機會循環向上、具有潛力的公司,同時也會考量股價波動度範圍可高一些。其中小資族設定為股價屬中低價位,與圓夢族做出分別。

樂活族追求穩定配息為主,注重的是穩定性高的產業,且是該產業的龍頭公司,同時在現金股利上殖利率長年穩定高於 4% 以上, 股價波動度範圍較低一些。

三大族群最後都會以評價位置來說明每次存股的投入幅度建議。

四、本月存股最新訊息,將市場上最熱門 14 檔存股,依照三大存股因子呈現、並提供直覺易懂的股價燈號給你參考!(每月更新|最後更新時間 2023.05)

以下提供 14 檔標的為 (按股號排序) :(1101-TW) 台泥 、(1216-TW) 統一、(2002-TW) 中鋼、(2303-TW) 聯電、(2308-TW) 台達電 、(2317-TW) 鴻海 、2330-TW) 台積電、(2412-TW) 中華電、(2454-TW) 聯發科、 (2884-TW) 玉山金、 (2886-TW) 兆豐金、 (2891-TW) 中信金、(2892-TW) 第一金、 (5880-TW) 合庫金

(推薦完整閱讀:5 月份市場最熱門存股名單完整公開!)

推薦延伸閱讀:

1. 如何解讀法人買超?一文看懂三大法人是什麼

2. 投信是什麼?連續買賣超如何影響股價?觀察投信抓住投資新機會!

3. QQQ:全球第 5 大 ETF,愛科技股的你一定要看!

4. VTI:全球第 4 大 ETF 報酬、成分股、配息公開資訊彙整!

5. 定期定額懶人包|定期定額試算、手續費、優缺點全解析!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