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資未獲國發基金支持 美國藥品關稅再添變數 CDMO國家隊如何往下走?
由國家籌組規畫的藥品CDMO廠「台灣生物醫藥製造」,今年5月成立滿兩年,正要積極爭取訂單與合作之際,又碰上美國藥品關稅的不確定性,成立以來場場是硬仗。
作者:財訊雙週刊/劉軒彤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由政府規畫成立的台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被視為台灣CDMO(藥品研發製造代工)的政策標竿,5月即將滿兩歲。不過,TBMC的A輪增資,原本最大股東國發基金並未參與,讓外界好奇TBMC新的動向。
力拚國內合作 一起打天下
根據經濟部的商工登記資料,今年2月TBMC完成資本額變更,從34.4億元擴大為45.9億元;值得留意的是,原本持股29%的最大股東國發基金,增資後降為21.8%,代表美商韌力的總持股則拉高到35.4%,取代成為最大股東。
難道政策不挺了嗎?國發會以不針對個別投資為由拒絕表態。一位業界大老則認為,賴清德總統推動的「健康台灣」未涉及產業;既然政策沒有顯著拉力,生技產業的風險又不低,國發基金維持原始10億元的投資金額,也就可以理解。TBMC的公共事務長劉祖惠則表示,如果連同耀華玻璃、科技發展基金、生技中心、工研院,A輪增資後泛官股可控制的股權仍超過5成。
兩年來,其實TBMC一直背負著外界異樣眼光。去年7月,當時成立僅1年的TBMC,以驚人速度啟用製程分析實驗室,可以開始接洽客戶,執行長張幼翔在亞洲生技大展上宣布:「風雨中,TBMC正式開幕啟航了!」這句「風雨中」,的確寫實。
《財訊》雙週刊指出,CDMO是前總統蔡英文任內積極推動的政策,2021年修正後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也首度將CDMO納入獎勵範圍。新冠疫情促使全球將藥品供應升級為「國安問題」,因此2023年5月在國發基金領投下,以工研院與生技中心的團隊為基礎,成立TBMC,2024年再結合美商韌力的技術與策略合作。
有些CDMO同業不平,認為政府與民間企業爭利;因此有業者猜測,這次國發基金放棄A輪增資,可能也是不想再站上火線。不過,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倒是表示,他曾爭取增加投資TBMC,只可惜法規限制生技中心對衍生公司的持股比重已到頂。
爭取首位客戶 當務之急
「我們只在台灣有名,在國外名不見經傳;有疫情的時候要出來扛責任,平常就只是一般的企業,也必須找出路賺錢。」劉祖惠坦言,TBMC雖有國家隊光環,但這次增資也讓他們提早面對現實;公司有考慮進行A+輪增資,為了爭取新投資人的認同,就必須拿出有能力賺錢的成績單。
現在董事長楊育民與執行長張幼翔,天天飛來飛去談生意。據了解,國內有20家新藥公司表達合作意願,也有一家國際藥廠進入洽商的關鍵期;此外,TBMC雖主攻細胞、基因、核酸、大分子的新興市場,但也積極爭取與國內同業的互補合作,一起打天下。
兩年內,TBMC挺過紛紛擾擾,不僅完成4個製程分析實驗室的建置,竹北廠第1期產線也預定今年底完工;卻不料,4月3日美國川普總統揚言,目前正在檢視藥品關稅,「且可能以前所未見的程度開徵」。
雖說台灣生技醫藥(含藥品與醫材)2024年輸美金額僅10億美元,相對微小,但產業規模小,應變的籌碼更少;因此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胡幼圃在媒體發表意見,認為台灣CDMO也會受到衝擊。因為美國若課徵藥品關稅,會影響客戶的國際布局,造成全球CDMO供應鏈的結構性洗牌。
猶記2024年,美國推動《生物安全法》,將中國的藥明康德等5家公司列入管制;被針對了一整年的藥明康德,日前發布2024年第4季的營收與獲利創下新高,全年來自美國客戶業績貢獻仍高達64%,成長7.7%,顯見藥品代工鏈的轉移並不容易。
台灣最大的CDMO保瑞董事長盛保熙向《財訊》雙週刊透露透露,去年曾出價8000萬美元打算併購一個歐洲廠,沒想到中國廠商直接出價2.5億美元。避開美國,中國在其他國家砸錢不手軟,仍會左右CDMO未來的變化。
這也讓接下來川普的藥品關稅影響層面,更添不確定性。「我們要到巨人的世界玩遊戲,」劉祖惠一語道盡台灣CDMO所處環境,未來有眾多新興藥物興起,TBMC仍有機會,何時能爭取到第一個大客戶,或許就是好的開始。…(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35期)
更多財訊文章
被川普對等關稅逼急了 中國翻箱倒櫃找新籌碼、歐盟手握未用過的「武器」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