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惠金融之名》政策頻碰壁...問題究竟在哪?
普惠金融出了哪些問題?目前台版普惠金融的幾根重要支柱,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需要面對。其中包含資金過度集中的高息ETF、差異性不高的純網銀,缺少稅負優惠支持的新版TISA、規模做不大的機器人理財、乏人問津的保單活化新構想,以及綁手綁腳的金融科技,無不顯現此項政策力挺的制度,處處都碰到了問題。
毫無疑問的,高股息ETF熱潮是近年最受矚目的金融大熱點,創造台股源源不絕的資金動能,成為推升台股的活水之一,但萬一資金潮水退去,對台股的影響會有多大?不少資產管理業者直言:「不敢想像!」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金融科技與資訊安全產業碩士班主任鍾建屏分析,高息ETF的問題為過度集中,系統性風險提高,造成原因為高息迷思與錯誤的財務觀念,許多投資人過於依賴配息,誤以為高股息ETF能夠「穩賺不賠」,但忽略了股價波動與收益不穩定的問題。此外,市場推廣過度強調收益,忽略風險,而台灣的高股息ETF多集中於特定產業,當產業景氣不佳時,ETF的整體表現也會受影響。
市場期待純網銀帶動國內普惠金融,但信評機構主管認為,從三大純網銀近況來看,追求普惠金融前,恐怕要先能有獲利,找到可穩定獲利的商業模式後,才可能執行更遠大的目標。
純網銀高層說,其實普惠金融也具有風險,必須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而非讓純網銀去做善事。目前三大純網銀推廣信貸市場業務時,一定先瞄向信用品質最佳的族群,分母慢慢累積後,再將金字塔疊起來,按先後順序打底完成,才敢放膽去開發風險高的族群。
金融業者認為,純網銀在台灣不易成功,台灣市場規模頂多支撐一家生存。主因台灣的金融服務取得便利,沒有非純網銀不可的服務,法規受限下的純網銀也沒有利基,「所有純網銀的業務,實體銀行都可以做,反倒純網銀業務受限,綁手綁腳」。
且純網銀管得太嚴,申請業務所須時間太久,且對純網銀的現金流、流動性風險監理太嚴、太重,監理比一般銀行更嚴格,怎麼發展得起來。
至於俗稱保單轉換的保單活化,是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時,金管會於2014年推出的政策,開放保戶將早年投保、已累積一定保單價值準備金的高利率保單,死亡保價金轉換為同一家壽險公司的新保單。
不過,保單活化推出十年,保單轉換件數還不到5,000件,保價金轉換金額不到17億元,最漂亮的數據出現在政策開放隔年的2015年,當年轉換3,611張、轉換金額11.66億元,之後就一路下滑,2024年底只有11張轉換、轉換金額959萬元。
之所以如此,壽險業者分析困難點有三。一是因現在保單利率低,保戶不願意用高利率保單換成低利率保單,二是有預算者可直接買新保單,不見得需要轉換;三是不希望業務員主動推薦。
機器人理財方面,投資人對自動化投資決策仍有疑慮,擔心市場變動時機器無法靈活應對,加上投資者的信任度,還是習慣透過理財人員處理投資事務。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儘管潛力巨大,仍面臨多種挑戰,發展空間有限。其中法規限制是一關鍵問題,因為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常超出現有法規的範圍,企業必須在創新與合規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
此外,消費者對新興科技的信任度普遍較低,特別是在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直接影響了金融科技的普及程度。為克服這些挑戰,需重視系統的安全性和客戶體驗,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要促進金融機構、新創科技公司及主管機關間的合作,共同推動創新科技。
最後是主管機關部分。來自市場的建議認為,應根據金融科技的特性,制定彈性的法規框架,既能促進創新,又能保障消費者權益,共同打造良好且安全的金融環境。
整體而言,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具有巨大潛力,但要克服技術、法規和信任等挑戰,仍需多方入手,並透過有效的策略與合作,帶來更好的服務,進一步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