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買房最輕鬆、現在70歲退休繳不完…網戰哪個時代最好過:40年前選芒草版信義區不就更好過?
台灣房屋高到不少年輕人幾乎放棄躺平,薪水追不上房價已經成為定局,就算是有新青安貸款來幫忙,但40年的還款期若是30歲才購屋,都得到70歲才能繳清,就有網友問,20多年前買房是不是比現在買的有希望,不怕退休還要繳房貸?
他說,20年前房貸年限才20年,那時候成家的人平均30歲出頭,到現在還沒退休就準備繳清房貸一身輕。
「反觀現在年輕人面對的房貸動輒30~40年,平均購買年紀還是30多歲沒有提前多少,但要繳清要到60歲,40年房貸的要到70歲,等於是退休了都還要繼續繳房貸,是不是比起20年前買屋的人要慘很多」?
20年前買了剛好金融海嘯「連找工作都很辛苦」
網路針對這議題提出不少討論,多數人認為,當年的狀況未必比現在要好。有人回應原PO做人要腳踏實地,活在當下千萬不能有太多幻想。「現在買不起房的人,怎麼會覺得回到20年前就買得起?當年買了以後,剛好碰到2007年金融海嘯,不要說還貸款,連找工作都很辛苦」。
「每個時代的問題都有,透過努力生活也能解決,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買不起房的人,你把他丟回20年前,他一樣是買不起房的人」。
有網友分析,20年前就是2005年,當時最大的議題是雙卡風暴,部分成因是因為失業,「當時的台灣並不平靜,1998年起本土金融風暴,許多大型集團被掏空、倒閉,2000年科技泡沫、2002年加入WTO、產業結構改變、產業外移、SARS,2002年的失業率來到最高,到達5.17%,當年的狀況未必比現在好」。
當年便宜但根本窮學生「一樣買不起」
也有人舉自己的例子,說自己20年前在台中讀大學有去看一個案子,就在公益路忠明南路口,「我深刻記得當時開價:45坪,不含車,750萬,當年超商/加油站時薪69元,750萬,要10萬小時不吃不喝,我一個窮學生一樣買不起,看空是一回事,緬懷過去是另一回事,去討論20年前有沒有比較好買房,根本沒意義」。
「抄底抄底,你要有錢才抄得起,我小時候信義區都是芒草,真要用現在的財富,抄40年前的信義區,大家應該都可以安心躺平了」。
2006年30歲就面臨金融風暴等利空
還有一個女生說,2006年30歲出頭的人怎麼可能比較好買房?「這些人從22歲大學畢業之後一連串遇到亞洲金融風暴、本土金融風暴、科技泡沫,26歲碰到WTO產業結構改變、SARS等等,都是各種外部利空、失業率陡升的階段,如果只看得到好的那一塊,而忽略了壞的那一塊,那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很美好」。
現在是領低薪,20年前也是領低薪的人
她說,其實要比較的尺度,其跟自己同等級的人做比較,如果現在是領低薪的人,那在20年前的理所當然也是領低薪的人,這還用問?「在那個民間消費萎縮的年代,領低薪的人能夠不失業就該偷笑了還買房勒,所謂的懷才不遇,根本只是懷才不足而已」。
不過,有人支持他的說法,認為確實現在要辛苦很多,「20年前買房,當然是比較容易得多啊!以高雄來看就好,房價指數這個都可以查得到資料,20幾年前就40,現在就153,整整20幾年的時間房價漲了4倍」!
基本薪資漲近2倍、仍跟不上房價漲幅
「但同時間基本薪資從15840停了很多年,現在是27470,基本薪資漲幅只有接近2倍,20年前的房價是四分之一、20年前的薪資是二分之一,當然20年前買房子就是容易一倍啊」!
他說,當年頭期款只要有個30-40萬就可以交屋了,就算你只是在7-11的打工仔,難道你存個幾年存不到30萬嗎?「我兩個姐姐就是運氣這麼好,一個買在文山特區2房200萬,一個買在生態園區站 2房200萬,到我3-4年前買 2房550萬,現在2房 800萬…這20年來可以說是一年過得比一年苦啊」。
想在台北買房,現在要16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
也有人挺原PO,當然是20年買房簡單!「20年前是各行各業百花齊放,現在根本科技業and others,更不要說一堆海外賺錢的回來提高通膨,大家貸款成數8成的情況下,基本上是以前比較好買,以前利率也差不多2%,重點就是台灣內需行業起不來,怎可能現在比較好買,又不是每個人都醫生、機長、工程師…」。
如果從房價所得比數據來看,2024年第2季全國平均房價所得比為10.65倍,其中,台北市房價所得比為16.36倍,等於是要16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房子。
而2002年全國平均房價所得比為4.38倍,當時的台北是6.01倍,顯見對於民眾購屋來說,確實比起20年前更為不容易,薪水漲幅跟不上房價已成事實,購屋的痛苦自然節節攀高。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說,房價所得比=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房價變動速度高於所得,因此房價漲越兇的地方,房價所得比就會增加的越明顯。
信義房屋:普遍預期房價長線仍漲,勒緊褲帶也要湊頭款
曾敬德表示,儘管房價所得比仍在上升,但房市交易仍熱絡的原因包含銀行提供30年房貸、降低每月還款負擔、建商規劃小坪數的總價相對低,加上長輩資助頭期款,以及民眾普遍預期房價長線仍上漲,都讓民眾願意勒緊腰帶湊出頭款。
曾敬德也說,房價所得比上升幅度大,但不代表實際購屋能力、或是房市買氣就會因此明顯下滑,台股表現強勢,部分民眾都賺到資本利得,也可能將資金轉進房市,而股市價差獲利不會顯示在所得中位數。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表示,高房價與低所得造就房價所得比失衡,但也因為所得偏低,要為資產抗通膨與增值而選擇房產,形成另一種被迫買房的情勢。而購屋坪數愈來愈小來讓總價偏低,減輕壓力,或是逐捷運購屋往外圍二線地帶走,乃至於善用貸款方案為當前低預算的買房方式。
不過購屋不一定只單純憑藉收入,包括其他金援管道,或是投資收益,不吃不喝的說法也過於武斷,且不少民眾不至於終身不換屋,房產確實有增值的經驗脈絡,自身收入與投資也會隨著時間有所增加,民眾不必過分單純化買房的困難度,累積一定資產,買房沒有那麼悲觀。
房價所得比小檔案:
房價所得比 = 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房價所得比是房屋總價與家庭1年可支配所得的比值,房價所得比愈高,表示買房的難度愈大,又被稱為「購屋痛苦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