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產能過剩掀波瀾 周小川:與高儲蓄率呈正相關
大陸產能過剩、輸出全球近年在國際市場成為重要議題。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15日表示,中國大陸的總儲蓄率在國際間偏高,當儲蓄未能在國內投資用完,剩餘部分就會變成境外投資,並直指儲蓄率的高低與產能過剩呈現正相關。
新浪財經報導,現任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的周小川出席「財經年會2025」時做上述表示。他說,中國大陸歷來總儲蓄率在國際間都屬於偏高水準。反觀儲蓄率較低的國家,資金較少,當供求出現缺口,應該投資新的生產力把缺口補上時,要彌補這個缺口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因此將形成一條緩慢的投資曲線,也較不會出現投資過量。
周小川進一步分析對外投資的方向,建議從國別、產業布局、對外投資主體的結構、融資結構、幣種等方面優化。周小川認為,對外投資應更多注意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的機會;制定好民營經濟對外投資的優化政策;逐步有效擴大股權融資,適當減少債權所占比例;「走出去」的機構也可以更為多元化;在人民幣置換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等。
另外,出席同場活動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前副院長高培勇則在演講中表示,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共有六大方向: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二是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三是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新的投資項目;四是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和使用;五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惠民生、促消費;六是政府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
高培勇還說,當前形勢下,單純使用宏觀政策無法同時解決預期和需求問題,在推出宏觀政策時必須輔之以改革措施,否則單靠政策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甚至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他舉例說,官方一攬子增量政策中,史上最大規模的化債方案最為外界關注。這不僅有其必要,也能發揮積極作用。但若僅滿足於政策層面的化債而不同時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從源頭解決問題,就只能解決一時和短期的問題,很可能會出現化債之後的「再化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