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蘋果連4黑失守市值王寶座 陸媒:中印越供應鏈無能為力 只能等待

蘋果 (AAPL-US)股價周二 (8 日) 連續第四個交易日下跌,失去全球市值最大企業寶座,遭微軟取代,因市場擔心川普關稅政策可能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和中國供應鏈的蘋果公司造成重大打擊,而中國 A 股中的蘋果供應鏈概念股周一 (7 日) 也幾乎跌停,損失數千億市值。

中國《財經》雜誌報導,多家 A 股蘋果供應鏈持續評估關稅影響,目前還未有下一步具體動作,而全球消費性電子產業鏈面對突如其來的關稅風暴,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自周三 (9 日) 起,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將從 20% 飆升至 54%,越南、印度等地的蘋果供應鏈產品亦被徵收 26% 到 46% 關稅。

某蘋果供應鏈核心廠商高層表示,現在最擔心的是蘋果轉嫁成本。蘋果歷來對供應鏈採取「成本 + 利潤」定價模式,此次關稅壓力很可能透過壓價傳導至供應商,但截至目前,蘋果尚未啟動正式談判。

另一家精密製造企業負責人也坦言:「我們年初剛把部分產能轉到東南亞,沒想到關稅來得又快又猛,現在新增產能面臨閒置風險。」

面對政策突變,中國的蘋果供應鏈廠商普遍按下擴張暫停鍵。藍思科技 (300433-CN) 、立訊精密 (002475-CN) 等重量級企業明確表示,將暫緩越南、印度的新廠建設,優先消化現有產能。

某相機模組供應商透露:「我們正評估將部分產線回遷中國的可能性,但面臨土地、人力成本大幅上漲的壓力。」

與此同時,蘋果正悄悄調整供應鏈策略。消息人士表示,蘋果已要求供應商在印度生產更多高階機型零件,並探索透過墨西哥工廠向美國出口的可行性,但專家分析指出,這種「近岸外包」模式難以完全替代中國供應鏈的完整性。「中國製造的優勢不僅是低成本,更是全產業鏈的高度協同,這是東南亞國家短期內無法複製的。」

中國在高端精密製造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印度憑藉人口紅利和莫迪政府的「印度製造」計畫已成為蘋果成長最快的生產基地。過去五年,印度 iPhone 產能佔比從 3% 躍升至 14%,富士康打算今年將印度工廠年產量提升至 3000 萬支,越南則憑藉著成熟的電子產業鏈,承接 AirPods、Apple Watch 等產品的組裝業務。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說:「這次關稅危機或許會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催化劑。企業將更注重風險分散,而政府間的貿易博弈也將進入新階段。」

對蘋果而言,如何在成本控制與供應鏈韌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相當重要,而這場始於關稅的震盪,最終可能將重塑全球消費性電子產業的競爭格局。

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預測,若蘋果將全部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入門款 iPhone 16 售價可能從 799 美元飆升至 1142 美元,頂配 Pro Max 價格或突破 2300 美元。

根據華泰證券估算,中國大陸、越南、印度分別承擔 65%、25%、10% 的對美出口份額時,美國市場 iPhone 均價將上漲約 30%。摩根士丹利預估,此輪關稅將使蘋果年度獲利縮水 330 億美元,巴克萊則警告每股盈餘可能下跌 15%。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市場可能成為間接受害者。儘管目前在中國銷售的 iPhone 均為本地製造,理論上不受關稅直接影響,但全球定價體系的連動效應可能導致中國市場產品被迫漲價。

Counterpoint 分析師林科宇 (Ivan Lam) 說:「蘋果全球統一定價的策略面臨考驗,若維持原價將侵蝕利潤率,漲價則會削弱競爭力。」

瑞銀分析師也預測,全球智慧型手機平均售價恐上漲 15% 至 20%,擠壓新興市場需求,但長期來看,供應鏈多元化趨勢不可逆轉。比亞迪、立訊精密等中國企業正加速海外佈局,小米、OPPO 等品牌則增加歐洲在地化生產力。

報導還指出,在東南亞國家被美國普遍加徵高關稅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在東南亞進行轉口貿易再將商品出口至美國,或將實質性加工場所設立在東南亞,同樣需要承擔高額關稅。此前中國企業通過供應鏈調整、改變進口商品的原產國等方式,規避關稅的效果可能大幅減弱。中國出口商有必要考慮新的供應鏈調整手段,以盡量規避對等關稅帶來的衝擊。

有觀點認為,蘋果可能將印度作為重要的產能承接地,目前對美出口電子產品的綜合關稅為 26%,較中國 54% 的稅率存在優勢。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調整,印度選擇對價值 230 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實施關稅減免,以此尋求美國市場准入優惠。不過,印度承接 iPhone 製造存在產業鏈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Counterpoint research 認為,對印度來說,此次關稅若能把握機會有望成為贏家。雖然短期來看,美國關稅對印度電子和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有限,但全球貿易格局的長期轉變可能帶來新機遇。

報導最後指出,短期來看,產業鏈已出現應激性調整。部分企業正透過提前囤貨規避潛在關稅衝擊。若形成漲價預期,市場可能提前釋放購買需求。從更長遠角度來看,蘋果等企業必須構建多重應對機制,除透過全球產能調配降低單一市場風險外,還要將財務結構合理優化。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