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威脅 近4成在德商會調整供應鏈策略
美國對台灣製品加徵關稅,引發不少在台多數企業擔憂,德國經濟辦事處最新調查顯示,有5成受訪者表示會對營運產生負面衝擊,近4成(36.2%)在台德商則有意因此調整供應鏈策略,調查結果也能正面來看,有25.5%德商則想強化與台灣本地夥伴的合作,以分散風險。
德國經濟辦事處17日公布2025年第一季德台雙邊貿易數據,由德經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分享已掌握的德商在台營運現況,及對國際政局發展的最新觀察。蘭依樺表示,川普關稅已從短期震盪,正在轉變為長期結構的變化,德商也要相當程度的提早準備。
川普加徵關稅帶來的另一影響,是台灣財經部會及廠商認為分散出口市場的重要性,其中,歐洲正是首要加強的目標市場。蘭依樺表示,2025年第一季德台雙邊貿易總額5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2%,隨著台德雙邊產業結構互補愈加明顯,台灣企業對德國市場的關注更持續深化,期盼下半年會有進一步的明顯成長。
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今年第一季德國進口台灣成長7%,以化學品、運輸工具、電子零組件為大宗;台灣出口德國則出現7%的衰退。德經處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光學與精密儀器、鐘錶、樂器的進口類別較去年同期成長達55%,展現雙邊產業結構互補的高度潛力。
投資方面,德經處指出,2024年台灣核准對德國直接投資額近4.9億美元,雖低於2023年台積電設廠所創歷史高峰,但仍遠超過過往平均水準,顯示台灣企業對德國市場的關注持續深化。其中,華新麗華併購德國百年不鏽鋼無縫管廠的案例,也顯示投資版圖從半導體延伸至高階製造等領域。
此外,蘭依樺博士近期赴德拜訪了德國工商總會、德國地方工商會、駐德台北代表處及多家德國對台有興趣的企業與投資推廣機構。她說,看到各領域的德國企業對台灣市場都展現高度興趣,並積極尋求合作機會,德經處促成的德商代表團來台交流,涵蓋智慧移動、智慧機械等領域,今年5月與11月也將分別有醫療技術與聚焦光電雷射的專業代表團來台,持續推動雙邊產業合作。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一天只有30元吃飯 窮養小孩曝悲慘成長經歷 靠GG大徵才翻身 嘆「沒錢真的別生」
美元地位加速崩壞?大咖機構開第1槍 今年恐再貶20%
關稅戰若引發金融危機 堅持做1事「至少贏過定存、打敗通膨」達人:不會白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