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不確定的未來 年輕世代反掀投資熱潮
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橫掃全球1年多,投資觀察人士注意到,在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之下,年輕世代中反而掀起投資熱潮,許多人並因投資網路熱議度高的「迷因股」而獲利;而對於批評者認為年輕投資者過於冒進,低估風險,許多年輕投資族反駁,指這是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疫情下年輕世代的「YOLO」哲學 掀投資潮
COVID-19疫情已持續延燒1年多,全球經濟受到疫情衝擊,整體上蒙受損失,不過,觀察人士注意到,華爾街在疫情中仍欣欣向榮,而在同樣注意到這股趨勢的年輕世代中,也掀起一股投資熱潮,許多人並從中獲利。
法新社報導,看不見盡頭的漫長疫情下,造成就業困難與失業等問題,但同時在歐美年輕人間掀起所謂「你只能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YOLO) ,縮寫為「YOLO」的生活觀,尤其受到198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以及2000年前後出生的「Z世代」所奉行。在疫情席捲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下,他們更加相信,要盡情為自己而活,不應再由企業主導他們的人生。
這個把握當下、更願意冒險的價值觀因而帶動了一股投資和創業風潮。
疫情下長時間待在家中,讓許多人的支出減少,加上政府提供的紓困,反而多了一筆可運用的資金,許多年輕人便拿著這筆錢進入股票市場,不少人也的確從中獲利;不過,部分看過市場起落的老一輩投資者則警告,這些新進股市投資的年輕投資者,可能低估了風險。
「迷因股」正夯 年輕人捧資金湧入股市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年輕股票投資者是所謂「迷因股票」(meme stocks)的熱衷支持者,過去1年來,在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散戶大軍助攻下,股市資金大舉湧向網路平台或論壇上被熱烈討論的股票,助長了疫情下的投資熱潮。
觀察人士指出,這些年輕世代熱愛的迷因股主要分布在電競、健康瘦身和創新科技等新興領域。以美股來說,搭上這股熱潮的包括:連鎖電影院AMC、電玩零售商GME、溫蒂漢堡等,在今年都看到股價創下新高。
今年1月美股更發生讓年輕投資者為之振奮的「散戶起義」事件,美國網路散戶暴買被嚴重「做空」(short)的遊戲零售商GameStop的股票,導致做空機構慘賠,並讓逢低買進的散戶大賺,震撼了美國金融圈。所謂「做空」是一種操作股票獲利的行為,投資人借入股票並迅速賣出,希望從其他投資者手中以低價買回股票,並將股票還給借貸方,從中賺取差價。
冒險意願高的年輕世代 投資意願高昂
法新社報導指出,有些批評者可能認為35歲以下的投資者是危險的樂觀主義者。他們都還太年輕,許多人都沒有直接受到2000年的網路泡沫危機,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在市場崩潰下,投資市值一夕蒸發。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行銷學教授加洛威(Scott Galloway)在最近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採訪時表示,這些年輕投資者「在他們整個成年生活中,看到市場一直在上揚」。加洛威補充說,許多人似乎相信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教授、消費者金融決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Consumer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聯合主任芬恩巴赫(Philip Fernbach)警告說,許多年輕的投資者可能太過自信,導致人們願意承擔更高的信貸風險。
金融諮詢公司MagnifyMoney4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出生於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初的投資者中,約80%願意承擔債務來進行投資。
芬恩巴赫說,「人們試圖通過低贏率的賭注來一夜致富,這基本上就是賭博。」他補充解釋,現在看到的年輕族群投資熱潮,很多都屬於這種情形。
年輕人共同分享資訊謹慎面對風險
不過,也有年輕投資者對認為年輕人低估風險、冒進投資市場的說法提出反駁,事實上,他們比起老一輩的投資者,對投資風險的相關訊息有更完整的掌握。
25歲的羅埃爾(Jonathan Royere)是名程式設計師,也投入股市投資。他表示,許多對年輕投資者的看法來自刻板印象,「當人們看到YOLO什麼的,或在社群網路上做的蠢事,這就是引起人們關注的點,但不是多數人事實上所做的。」
羅埃爾認為,許多年輕投資者都了解市場風險,也知道「2008年(金融危機)還沒有真正結束。」
來自美國紐約,在Youtube上擁有近74萬名訂閱者的理財投資YouTuber史克利布納(Ryan Scribner)說,他這一代人「剛搞清楚如何在網路論壇上共同研究和分享訊息」,在集體的資訊分享下,許多人對市場前景是抱持著謹慎的態度進行投資。
疫情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思考,預期這股投資熱還將持續延燒,專家提醒,迷因股熱潮如果讓人們對投資產生興趣,或許是好事一樁,但是如果牽涉到抵押資產等高風險的行為,必須確保自己投資的金額,是自己可以承擔起的損失。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Delta疫情肆虐俄羅斯 單日病歿數連3天創新高
高鐵「振興五倍券」專案 強打4+2優惠
陳時中:疫苗覆蓋率仍不夠高 目前無降級準備